David Bowie:反叛、百變、走在時代尖端的探險家

David Bowie:反叛、百變、走在時代尖端的探險家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在我得知Bowie去世消息的幾個小時內,整個網路上早已哀鴻遍野。但說了你可能不相信,我其實認識一個完全無法忍受David Bowie、甚至可以說是痛恨他的傢伙,這人其實是我的老友,也是個音樂人,但因為Bowie音樂生涯中號稱「ch-ch-ch-changes」的不斷改變,便認為他是個「假貨」。事實上這些改變正是Bowie之所以偉大的地方,那位朋友只是不了解罷了。
Ziggy Stardust變身Thin White Duke 探索各種音樂可能性
不停創新是Bowie音樂生涯中的最大特色。當你認真去研究Bowie的作品時,你就可以理解到他是一個探險家。他大可多用幾年把「Ziggy Stardust」這個角色給榨乾,但令我們意外的是他竟然選擇把他給停掉,並在1973年巡迴的最後一天讓它「退休」了。
這種對一般歌手來說是自殺式的行為,對Bowie來說卻是一種轉機,因為他後來變成了「Thin White Duke」,從搖滾樂轉變為靈魂樂與Punk,以及後來的抽象樂、極簡主義、流行樂、電子樂…等等多種不同風格,而在他過世前的最後一張專輯【Blackstar】靈感則是來自爵士樂。這正是他的「Rebel Rebel」精神無誤。
Bowie在不同領域的多重角色
Bowie不只是一位音樂家,他同時也是一個製作人、創作人、演員、視覺藝術家,以及時尚與跨性別的先鋒者,他擁有獨到的眼光,可以看出在別人眼裏看不見的美與潛力。 他給予了如Iggy Pop、Lou Reed與Stevie Ray Vaughn等經典藝人協助,在他們的音樂生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在1983年MTV的訪談中批判了該電視台對黑人MV的漠視;
他在1972年不顧任何爭議向世界宣告他是同性戀,同時也廣泛的與周遭不論是男性或女性結交。但隨著時間演變,他對自己的性向又有不同的詮釋;
他最後一次電影演出是在「死亡魔法(The Prestige)」(2006)中飾演Nikola Tesla(美國發明家,被尊稱為交流電之父),當我在片中認出他來的時候不禁會心一笑,因為這角色分配實在太完美了:一個天才創新者正扮演著另一個天才創新者;
1987年David Bowie曾在柏林圍牆之下演出《Heroes》這首歌,當時甚至吸引另一側數以千計的東德人在圍牆邊一起合唱。而這張同名專輯,是在冷戰時期的柏林錄製的,它不僅音樂動人,同時也富有時代意義,當時的德國政府甚至將Bowie視為推倒圍牆的功臣之一。
異色雙瞳的神秘傳說
當大部分的人發覺Bowie兩個眼睛顏色不一樣時,可能會覺得:「這太酷炫了吧!」事實上他並非天生如此,也非生來便叫做「David Bowie」。本名David Jones的他本有雙正常的雙眼,與那普通的名字相當匹配。那麼他的異色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某天還是青少年的Bowie,搶了他好友的女人,被好友在左眼上狠狠地灌了一拳。這一拳的兇猛程度足以造成眼色的改變,可想而知他出手有多重啊! 這個傷非但沒有對Bowie造成困擾,他反而很感謝這位朋友賦予了他一種「神秘感」。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他性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他十五歲之時,他就能看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後來更善用這個優勢在音樂歷史中留名。你能想像「Ziggy Stardust」以不同的形象呈現嗎? 回想我還是個青少年時,因為Bowie不整齊的牙齒、纖瘦的體態與說不出哪裡詭異的眼神,讓我一直對他不敢恭維。但當我開始深入了解他,才漸漸拋下這種膚淺的成見。一直到我到了台灣並以「地下社會」作為根據地擔任DJ後,我才真正愛上他。《Sound and vision》和《Heroes》這兩首歌,都是我的深夜限定曲,凌晨兩點以前你不會聽到我放。對我而言它們是非常私密的歌曲,總能喚起舊時的渴望和夥伴情誼的回憶。
David Bowie精神不朽
69歲的David Bowie以他去世的消息,最後一次地震驚了世界。無數的人們以為他將會永生不死,而我們也不假思索地就這麼相信著。因為他總是那樣新穎,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看起來一直是那麼年輕而性感。怎麼也想不到這個不朽的存在竟然會有倒下的一天。 幾年前我曾認真考慮該如何為他獻上我的最高敬意,甚至差點要把我女兒的名字以他命名。為什麼?因為「尊敬」和「希望」。我夢想自己女兒能像他一樣獨特、有創造力且鶴立雞群。如今她已經兩歲了,為人父母對子女總是有不曾停止的期望。Davis Bowie是個不曾停止的人,假如我真心想要承繼他的精神,我想我也絕對不會停下腳步的。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