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專欄】問金曲:音樂與時代的記憶

【姚謙專欄】問金曲:音樂與時代的記憶
姚謙
姚謙
彷彿是一種懲罰,從2000年開始我拒絕參加金曲獎。原因是過往許多年來縱然台灣華語流行音樂,藉著唱片的發達,在整個亞洲都到了很好的成績,順著商業上的優勢把台灣文藝的發展擴散到所有華人地區,卻偏偏在台灣內部的金曲獎屢屢敗給獨立品牌的音樂。 在那時候有種流行就代表通俗,金曲獎並不隨波逐流的隔閡。轉眼都快二十年了,這些年來當我慢慢隱居到後面,自在旁觀看著唱片產業的衰退,也客觀地看著音樂產業的種種變化。這也比較能看明白當時心中的在意和當時金曲獎評審們的思維。 時代變了,就在我看到音樂產業似乎有可能轉機的時候,決定試著回到產業裡,如果對音樂有幫助,我所處的地方,和能施力點應該是在搭建屬於音樂交流的平台;讓音樂人或音樂產業單位可以有一個可以交流的地方。我選擇到樂視音樂。
讓年輕人認識金曲獎
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廣金曲獎,我希望更多的愛音樂人能理解金曲獎。在我所有的調查數據裡面,台灣以外的華人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金曲獎,然而隨著唱片產業的衰退,金曲獎以實體為主要評審機制延續至今,漸漸的90後的群眾已經不瞭解金曲獎了。 尤其是在大陸,我甚至遇到很多年輕人以為金曲獎是大陸南方某個電台的頒獎獎項。幸好,還有許多關注娛樂資訊和華語流行音樂的人,長年來還是對金曲獎多了一份關心,畢竟金曲獎還是目前大華人區域唯一一個透明、無商業干涉的一個客觀獎項。因此我覺得金曲獎非常值得再讓年輕的華人知道。
音樂反映著時代
我試著以我現今的工作為平台,正好可以向他們擴散。換個角度再研究金曲獎的過程裡,回頭整理著27屆來的資料,點點滴滴的記憶又浮上心頭,還是覺得對金曲獎有些感概與很多的感謝。 音樂本來就是一個不能比較的事情,音樂就像美術和文學一樣,它反映著時代;並且給予閱讀者各取所需的養分與共鳴。所有的比較:往往只是表達各方的看法所生的短暫結論。當年我非常對抗的心情,也在回顧的過程裡面得到了釋放。在90年代那些年因為唱片公司的包裝,而在商業得到好成績的個人與作品,縱然很難在金曲獎拿到高分數,卻也未減現在人們心中對它的喜愛,縱然沒有金曲獎的錦上添花,依然有著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當自己客觀看過了也就心平氣和了。
華人共同的記憶
近來,我自己與一群帶路年輕人的朋友一起整理金曲獎的資料,他們驚訝的發現一些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人與作品,好奇著殷正洋是誰?也驚嘆著江蕙這樣的傳奇。他們也慢慢挖掘華語音樂還有許多許多精彩的音樂人,忽然讓我想起許多一起為音樂努力過的朋友:雖然他們從來沒有拿過金曲獎。 金曲獎不應該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成為歷史,它應該是一個時代裡華人共同的記憶,即使我對它有許多不同意的看法和疑問,但是我卻衷心的願意支持它。
姚謙
姚謙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