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唱真是搶救銷量的萬靈丹?

翻唱真是搶救銷量的萬靈丹?
Losh
Losh
潮流興復古?香港的唱片業這一、兩年翻唱老歌成風,以往多規範在發燒天碟市場的經營,竟然在流行樂壇也炙熱起來,不論老、中、青的流行歌手,都紛紛推出翻唱專輯。不說遠的,就說今年,1月就有3張翻唱專輯推出,包括林憶蓮重唱自己經典的【Re:Workz】、「Cool魔」張智霖的【De Ja Vu】及胡琳的【Jazz them up Once More】。翻唱原意為向舊作致敬,將耳熟能詳的金曲或被遺忘的作品,套上自己的風格重新演繹;然而,要做一張成功的翻唱專輯,是一門很高的學問,除了製作概念要有明確的方向和定位,選歌、重編以至歌者本身悟性的高低,都影響專輯質素,否則珠玉在前,比較下難免失色。 依照現時翻唱專輯的趨勢,大抵可歸納出3類大方向:第一類是以賣高技術發燒碟作招徠,也就是一般的所謂的發燒碟。這類製作通常編曲求簡,需要的樂器不會太多,琴、鼓及低音結他足以組成音樂部份,盡量不掩蓋歌者的發揮;曲風一般會選擇慢板抒情為主,有時爵士化,然後以最好的器材錄音、混音及母帶處理,務求將歌者聲線推到最前。過往推出這類專輯的,多半是在發燒天碟市場的歌手,如Susan Wong和陳潔麗等,但近年流行歌手也加入此道,像林子祥在2010年推出的【Lamusique】,掛頂級靚聲之名,重新演繹多首自己過去的經典,一致叫好叫座下,一年後再推出第二回的【Lamusique Vintage 2011】,同樣大賣;久違的新加坡女唱將陳潔儀,2011年推出兩文三語的翻唱專輯【重譯】,同樣也以發燒錄音作賣點,還有趙學而、羅敏莊及劉美君等。當然普遍認為夏韶聲的【諳】系列,是流行歌手轉戰天碟市場的啟蒙者,惟那十年間製作這類唱片的歌手數目始終有限,直至近三、四年才氾濫起來。 翻唱專輯另一方向,則是以統一的曲風包裝,例如爵士、古典及騷靈等,意在強調歌者對此類風格的擅長、以及將一些過去的經典改頭換面,讓歌迷們耳目一新。剛才所提到夏韶聲的【諳】,其實除了是發燒碟,由於參與音樂製作的大多是一些香港爵士樂的頂尖樂手,大部份歌曲採用了爵士化的編曲;胡琳的【Jazz Them Up】系列也同出一轍,碟內四大天王時期的金曲,皆以爵士和Bossanova作為音樂基底;林憶蓮的【Re:Workz】雖未有標明,但反覆細聽全碟的作品,可聽出主要徘徊於輕爵士和輕搖滾兩大類風格,即使專輯文案宣傳把此專輯的理念無限放大,惟從歌曲編排上,是由曲風主導。 目前最常見的香港流行歌手翻唱專輯,多半是第三類方向,也就是主題翻唱。主題翻唱又可再細分兩類,一是將對某人物有特別意義的作品聚集一起,比如向某傳奇歌手或創作人致敬,何韻詩去年推出的【Recollection】是最佳示範:紀念師傅梅艷芳逝世10周年,而由作為徒弟的她,重新演繹這位一代流行天后的作品,順理成章,內裡更彌漫著思念。動機有了,歌曲製作也精心策劃,編曲上為舊作灌注時代感,而部份歌曲更將梅艷芳過去的作品crossover起來,巧妙且達致敬之意,何韻詩在演繹上又致力保留梅姐的韻味,收歛自己的張狂。李克勤重新演繹玉置浩二作品集的【復克】,也同樣精湛;同樣來自八十年代,他的成名歌曲有不少都是翻唱對方的作品,而這次編曲上採用較簡潔及傭懶一點的感覺,也很接近這位日本音樂人當年復刻自己經典的【酒紅色的心】,是一次很好的致敬;張敬軒的【Pink Dahlia】在概念上也很統一,男聲演繹十位天后的作品;還有方大同在【Timeless】裡重溫影響他創作歷程的名作,用自己的風格為這些舊作換上新生命,也屬佳作。 除了向人物致敬,另一類是透過某種思緒或事物借題回顧舊作,但處理手法更困難一點,像王菀之去年的【晴歌集】,選曲方向並不太明顯,就是從「晴晴」這個電視劇角色出發,隨心而唱;張智霖的【De Ja Vu】亦然,只是較王菀之更欠缺一個主題,所選的歌曲或只為個人喜好,略嫌誠意欠奉。不過,翻唱專輯雖大致如上分類,卻很難將它只鎖定於某個範疇,畢竟現在講究主題曲風均要統一,又要突出個人風格,而錄製也一定是高水準,能在多方面都做到最好,才能獲業界推崇備至。 翻唱有道,可惜現在香港樂壇卻有點本末倒置,落入粗製濫做的地步。當社會常言新歌不如舊歌,歌手或為迎合市場需要,無目的地翻唱一首又一首。歌迷抱著懷舊的心態聽音樂,唱片公司及歌手又認為市場受落,何不再做多幾張,但作為創意工業,這能説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及長遠策略嗎?
Losh
Losh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