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公約數的特質迷思-第27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入圍名單

泛公約數的特質迷思-第27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入圍名單
陳玠安
陳玠安

「魔球」(“Moneyball”)書中,提到棒球管理的迷思,其中一項為:部分球員即使有上大聯盟的實力,但始終被球團永生放小聯盟,只因為他們看起來「不具備大聯盟特質」。而那個特質,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感覺。

最佳樂團獎入圍者:宇宙人、蘇打綠 (由上至下)
金曲獎不是大聯盟,金音獎更不該是小聯盟,但「魔球」中的提到的誤解,在攤開本屆最佳樂團名單時,一直飄過我腦海。評審的選擇一如迷信「大聯盟特質」的管理者。參賽者再怎麼樣力爭上游,也難抵主事者保守的評估。 在這一個「得來不易」的獎項(2000年才有「最佳樂團」設立,之前樂團是跟演唱組合/演唱團體競爭),其所要表彰的「樂團價值」,值得絕對性的重視。 尤其,看團人口增加,新樂團在大環境不景氣下,用新媒體推廣創作與演出,反而異軍突起,金曲獎有嗅到這新氣象?如果有,是否應該著重於鼓勵多面向創作,以及潛力的觀察?
最佳樂團獎入圍者:旺福、脫拉庫 (由左至右)
今年名單中不缺好團,但整體看來,沒有新意,也不想要有新意。它不考慮光譜面向,只有狹窄取樣的喜好。 與其去問關注樂團的人,是否「在乎」金曲獎,更應該問的是,評審心目中的最佳樂團,在這個金曲大獎的光譜下的美學是什麼?金曲獎必須被樂團在乎,不然,它與時代將脫鉤。樂團本身在意與否,是一件事,以脈絡來看,金曲的最佳樂團能看出什麼,都會留下紀錄。 我想,讓樂團獎項面貌如此的原因有三: 1.初審到決審過程,聽新團不夠認真。 2.某執念超越樂團創作上的討論。也許是製作完整度,或者部分評審形成的討論圈,決定了決審好球帶。 3.金曲獎比較「大」,要「上得了檯面」,其他新的團去金音獎「就好了」。這是我剛剛提到的「大聯盟特質」。
最佳樂團獎入圍者:io樂團、麋先生 (由上至下)
io樂團已第三次入圍最佳樂團;麋先生拿過獎,在某些常設評審類型(評審也有分佈圖)心中,肯定對於這兩團有特殊愛好。我不願批評這兩團,報名隨個人,入圍看評審。若有什麼誤解,那也是評審的事兒。 但,我想提出,比此二團更反映樂團受眾接受度的名單: 橙草在吉他效果器音色使用,整體節奏感,已達聲響上開闊的實驗。
川秋沙的演唱方式,編織出新式台灣的語感傳承,綜合了西方的迷幻噪音搖滾,中西合璧。
四分衛在EP中勇於嘗試,挑戰兩種電音面向的合作,反推自身美學邏輯,別開生面,創意跟執行完整。
血肉果汁機已經找出自己的路子,專輯完整度上以及詮釋上,都紮實且穩定,是台灣自閃靈以來最具特色的金屬團。
Hello Nico書寫城市情感,有新時代的文藝能量,卻又不顯矯情。
入圍三強中,蘇打綠在樂團自己的規劃中表述收納情感;脫拉庫以兇猛音量與誠懇歌詞敲醒新舊樂迷;旺福做了一場完美的廣播音樂劇。欣見這些團持續交出好作品,雖未必是他們最為突破的時刻,但肯定看上去都有「大聯盟」的樣子。 不再只迷信大牌,不再偏心,金曲獎才有機會,擊出華語創作能量的關鍵安打。
陳玠安
陳玠安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