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法國(一):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浪漫法國(一):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羅仙
羅仙
作曲家:白遼士 時期:浪漫時期 擅長作品:交響曲、管弦樂、歌劇 樂曲名稱:幻想交響曲 十九世紀初這段時間,是古典音樂突破窠臼,快速前進的時代。其中兩位具代表性的坐曲家,分別是來自德國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與法國的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西元1827年貝多芬在維也納,以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打破了交響曲的框架,首度使用聲樂,增加樂曲的豐富性以及拓展了音樂的可能性。不到三年的時間,巴黎的白遼士就以《幻想交響曲》開疆闢土,為十九世紀的歌劇發展指引出新的道路。白遼士的創見是什麼?他發明了「固定樂念」,以一段旋律代表樂曲中的女主角。這段旋律每次出現時,都會配合樂曲的氣氛與需求來改變節奏,並達到象徵的意義。除此之外,《幻想交響曲》也是音樂史上第一次,有作曲家親自撰寫樂曲解說,並於音樂會前發送,幫助聆聽者進入音樂的情境。 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白遼士迷戀一位英國女演員史密遜(Harriet Smithson, 1800~1854),由於當時他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作曲家,加上這段戀情只是白遼士的單相思,因此他將這股力量化為創作的動力。樂曲共可分為五個樂章,第一樂章「夢與熱情」,描寫因失戀而自殺未遂的青年音樂家,腦中沉浮著夢與熱情的幻影,此時代表戀人的「固定樂思」首度出現,並依據作品中的需要,給予適當的變奏或是轉調。而第二樂章「舞會」,描寫在昏迷的夢幻中,出現了一個華麗的舞會場面。到了第三樂章「原野的風景」,則是描述在夏日田野的黃昏。緊接著,第四樂章「向斷頭台前進」,故事敘述青年音樂家夢見自己殺死了戀人,被宣判死刑的之後,在陰森淒涼的進行曲引領下,他被押赴刑場,路旁的群眾喧囂指責。最後一個樂章是「妖魔安息夜之夢與妖魔的輪旋曲」,音樂描寫青年音樂家在斷頭台受刑後,他的靈魂加入一群妖魔的狂歡饗宴,在一陣群魔亂舞之後,音樂在熾熱的高峰裡結束。 由於白遼士的創作意象十分鮮明,首演之後獲得熱烈的迴響。除此之外,「固定樂念」的概念,更被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與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加以發展,成為後來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主導動機(leitmotif)」,從這些影響就能發現,白遼士的創舉為何重要!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