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之夜
Album - 15 songs |

蕭邦之夜

2008/12/02
Preview Full Track
2008年九月,在結束「蕭邦之夜」巡迴演奏會之後一個月的午後,我在功學社蘆洲音樂廳開始「蕭邦之夜」同名專輯的錄製工作。初次在這個音樂廳演奏,對於其溫暖的回聲效果感到十分滿意。在夜曲第一個音下去之後,我原本帶點緊張的心情頓時完全放鬆了,此刻我知道蕭邦的音樂已經帶領著我進入另外一個時空。接下來的五首練習曲像是五個朋友一樣,分別展現出不一樣的性格,我也沉浸在與朋友的對話中。

稍作休息,搖籃曲很快的把我拉回兒時的情境,接著是詼諧曲、幻想即興曲以及奏鳴曲,曲中不時流露著詩人般的氣質,對於演奏者來說也是一種享受。最後是我音樂會上演奏的安可曲-英雄波蘭舞曲,樂曲的氣氛著實激發出我內心深處的悸動,結束時的殘響回繞在空蕩的音樂廳中,腦海浮現的卻是巡迴時那如雷的掌聲。

本專輯挑戰最逼真的錄音手法,不做任何剪接和後製,期望讓欣賞者有親臨「蕭邦之夜 A Chopin Piano Recital」音樂會的感覺,享受最真實而不加料的臨場感!

──劉忠欣

初秋
功學社音樂廳裡透出讓人透心涼爽的絕色音符
那是夢一般的蕭邦
他的手指在琴鍵上滲出瑰麗詩意的樂曲故事
赤裸裸的原汁美麗 音色純粹得像是沒聽過蕭邦
只是夢鍵了蕭邦的琴魂而斑斕
──林怡宏



關於「鋼琴詩人」蕭邦

作曲家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生於波蘭,六歲開始學習鋼琴,並於1822年起跟隨艾爾斯納學習作曲。幾年之後,他的作品得到大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舒曼極高的評價。1831年,因為戰爭的緣故,蕭邦移居到法國巴黎,在此期間認識了許多詩人與音樂家,並與喬治桑譜出戀曲。1849年因長期的肺病過世於巴黎家中。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有「鋼琴詩人」的稱號。他的音樂不但有輕盈華麗的效果,也充分表現出抒情的人聲歌唱以及激昂的愛國情操。蕭邦獨特的音樂語法,包含鋼琴技巧、踏板運用、音色開發以及彈性速度等等,可視為是當時鋼琴演奏風格的一大突破。

樂曲解說

夜曲Nocturne
Nocturne這個字,是從拉丁語Nox而來,其意為羅馬時代的「夜神」。而一般認為其用於音樂作品上,是從英國的作曲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開始,而蕭邦的夜曲,其形式上承襲了費爾德的夜曲,不過內容更多樣化,也更加熱情。作品9之1是蕭邦最初的夜曲作品,多少受到了費爾德的影響,有著類似的旋律線條以及伴奏法,是一首優美而情緒豐富的樂曲。作品9之2可說是蕭邦的夜曲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風格同樣也是受到費爾德的影響。優美的旋律徜徉在左手溫暖的伴奏中,雖然反覆多次,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裝飾,引領著聽眾一次又一次進入幻想的時空之中,最後以極為平靜的氣氛結束。

練習曲Etude
蕭邦的練習曲是鋼琴家視為登上技巧殿堂的必經之路,其中高難度的技巧和豐富的情感同樣受到世人的矚目。作品10之3有「離別曲」的封號,常被用於別離的情景。作品10之5為著名的「黑鍵」練習曲,全曲的右手皆在黑鍵上演奏。作品25之1有著「牧羊人的笛子」的稱號,起因於蕭邦對他的學生解釋此曲的情景而得名。作品25之6和10分別是「三度」和「八度」練習曲。

搖籃曲Berceuse
這是蕭邦唯一的一首搖籃曲,特殊之處為左手的伴奏部分從頭到尾幾乎是一樣的,但是配上右手的旋律卻能產生豐富色彩的和聲,再加上精巧的變奏,使得本曲有著極為細膩的表情變化。

第二號詼諧曲 Scherzo No.2
蕭邦對詼諧曲的做法不同於以往作曲家,不只有簡單的對比,更包含了多樣的感情在裡面。第二號詼諧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除了強烈的爆發力之外,也有著優美的義大利式歌唱樂段,情緒變化豐富而細緻。

幻想即興曲 Fantaisia- impromptu
這是蕭邦二十四歲時所做的曲子,但是直到他過世之後才由他的好友幫他出版,標題「幻想」為當時所加。開頭的輕快旋律樂段和中段的柔美歌唱形成絕妙的組合,結尾樂段左手唱出中段的旋律,並以安靜的氣氛結束。

第二號奏鳴曲 Sonata No.2
第二號奏鳴曲創作於1839年,一共有四個樂章。其中第三樂章送葬進行曲則單獨完成於1837年,曲中隱含了蕭邦失去祖國的悲痛心情,四個樂章之間並無明顯的關聯性,故曾被舒曼批評為:「把四個沒有關係的兒子,用這名義勉強湊在一起罷了。」不過反過來說,或許是對蕭邦的抒情及優異靈感的強調吧!第一樂章由苦惱呻吟般的序奏開始,接著激動的第一主題以不安的低音伴奏著,直到第二主題這種情緒才稍微緩和。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的素材做變化,即興般地展開。接著的再現部則省略了第一主題,最後在連續強而有力的和絃中結束了這個樂章。第二樂章一開始的音樂在低沉又不安的旋律中逐漸地展開來,氣氛延續到中段才有所改變,出現了如同天籟般的唯美旋律。之後又回到第一段的情緒,樂曲結束時,作者巧妙地截取中段優美的旋律,在溫柔的低吟中緩緩地結束。第三樂章「送葬進行曲」開頭的音樂,使人聯想到送葬隊伍臨行前敲鐘的聲音。中段轉為大調來對第一部份沉痛的心情表達心靈上的慰藉。之後進行曲的再現,如同追憶那悲傷的景象一般,伴隨著逐漸消失的樂聲,送葬的隊伍也漸漸地遠去。第四樂章是以雙手齊奏手法寫成的樂章,表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氣氛,似乎是在喃喃地訴說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快速三連音所構成的不安旋律則暗示著跌宕起伏的情緒,被後人形容為「秋風吹落枯葉,飄落在新墓上」。

「英雄」波蘭舞曲 Polonaise, op.53
本曲創作於1842年,並有「英雄」波蘭舞曲的稱號。在主題之前有一小段醞釀情緒的前奏,一步一步將主題的音型特徵和節奏導出。主題的性格相當富有節奏感,讓旋律的氣勢銳不可當。主題經過了過度樂段後,重新再完整呈現一次。緊接著有一相當特殊的樂段,其左手皆由八度音型所組成,並由弱音持續的漸強,造成一種磅礡的氣勢。接著的樂段則是一改曲風,以圓滑且細膩的旋律來呈現。之後主題又再現一次,以最強的能量爆發出來,並以沉重的和絃結束全曲。

Related Albums

See All

    Release Date

    200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