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yes of the Sky
Album - 10 songs |

The Eyes of the Sky

Various Artists
2013/10/25
Preview Full Track
天空的眼睛
10個守護台灣淨土的美麗故事
The Eyes of the Sky
- 10 Beautiful Stories about Protecting the Pure Land of Taiwan

守護的力量有多大?
愛的力量有多大,守護的力量便有多大。
十個音樂創作人,用音樂說出十個守護淨土的美麗故事。
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吳金黛製作。
吳晟、林生祥、吳昊恩、達卡鬧、阿努.卡立亭、范宗沛、聶琳、櫻井弘二、楊錦聰、吳金黛創作。
最 動 人 的 音 樂 守 護 力 量

1. 麥田狂想
2. 池上197
3. 山呼喚著林 
4. 祖先的土地去了哪裡
5. 水啊水啊
6. 天空的眼睛
7. 泥巴的眼淚
8. 潮間之舞
9. 遙遠的東海岸
10. 寧靜阿塱壹

(制式版權規格) 條碼 QR code
TCD-5051

1. 麥田狂想 TW-C01-13-0080-1
作、編曲:吳金黛
吉他編奏:董運昌
主唱:以莉‧高露、楊佩珍
口琴:李讓
新笛、簫:楊萬得
打擊樂:吳政君
Bass:葉俊麟
合音:楊碧雲、楊月麗、洋中彥、楊德聖、湯文心、湯智傑

「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成就,就是從農友的草根生活中得到召喚的力量。」

2012年8月,坐在雲林莿桐的喜願麵包工坊裡,人稱施總兼的施明煌笑著說出內心的感受。這是他投入喜願麵包工坊的第十五年,也是為了對抗高價進口麵粉而號召農友種植小麥的第五年。

五年來,他總「兼」的範疇從為喜憨兒創建的麵包工坊,擴大成括及全台的「喜願共和國」,包括喜願麵包、喜願契作農友團、喜願大豆特工隊、喜願咱糧聚樂部和籌備中的穀票交易中心。

從台中大雅一小塊小麥契作田開始,從原本只想自己生產麵粉以節省成本的單純念頭,無意中促成了2013年春共200公頃耕作面積、近300噸收成的可觀麥獲量,以及自己從農友、從土地上得到的深刻回應。

很難想像,往昔台灣鄉間阡陌縱橫的綠色稻田,在鼓勵休耕、進口米糧的政策下,已在這群農友努力下,悄悄替換上金黃小麥新衣。環島一週,可以在宜蘭三星、頭城、南澳,桃園大溪、新竹北埔、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二林、雲林虎尾、嘉義東石、阿里山、台南學甲、高雄美濃、屏東墾丁、台東池上、花蓮玉里、壽豐、光復、秀林等地,遇見隨風搖曳的金黃色麥田。

這些本土小麥的種植者,有返鄉投入農作的二十多歲年輕人,有腳踏實地繼承農產的中年人,也有從小務農勤作的七十多歲老農民。在施總兼帶領下,他們從觀望到投入、從單打獨鬥到連結合作,默默撐起了台灣農業的新希望。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傳統農業僵化、被宰制的思考被打破了。」過去各自為政的農業生產型態,因為跨區域的參訪、交流活動,讓農友們開始走出自己的農地,和其他農友緊密連結,建立起團隊合作的信任感。

他們種植的每一塊麥田都是契作田,所有麥獲都由喜願共和國收購,提供給合作的支持單位,穩定的收入讓他們不愁生計,更有不少人從大眾回饋中得到從事農業的光榮感。農友們看到了種植的可能,影響力便逐漸擴大。

「當農業真正活起來時、當農友們自己決定做什麼時,屬於農村的游藝美學便自然形成。」除了鼓勵以自然農法種麥,施總兼也鼓勵農友自發性地創造庶民的生活和感覺,他給的示範是每年定期舉行的麥田音樂會。從早期喜願麵包的感恩音樂會轉型而來的麥田音樂會,已在苑裡、玉里、阿里山、東石等麥田舉行過,演出者在收割前的金黃色麥田裡或唱或奏,天然的舞台、舒暢的和風、熱情的觀眾,以及迴盪在空氣中的共同理念,讓麥田音樂會充滿了與眾不同的動人力量。

就是這股力量,驅動吳金黛寫下這首歌。為了表現農村的純樸感,同時希望農友參與錄唱,她以簡單旋律搭配具有農村風格的新笛和口琴,表現麥田豐收的歡愉景象,並向用心守護台灣農業的農友們及施總兼致上衷心的敬意。

2. 池上197 TW-C01-13-0081-1
詞、曲、演唱:林生祥
編曲:林生祥、大竹研、早川徹
六弦月琴:林生祥
吉他:大竹研
電貝斯:早川徹

197縣道位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從池上到台東市,全長60.207公里,沿途經過八個村落,不論平地或谷地都是美麗的風景,被熱愛它的人士暱稱為「台灣紐西蘭」。

與大山大水的紐西蘭不同的是,這裡最著名的景致是稻田,尤其關山到池上這段,有著全台腹地最大的有機米種植區。2011年底,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林生祥來到池上萬安社區擔任駐村藝術家,此時二期稻作已經收成,遍野盡是迎風搖曳的橙黃色油菜花。

從一個農村來到另一個農村,林生祥見識了另一種農民生命力,他稱為「池上農民才有的自信」。這裡農田廣袤,稻米是唯一農作物,每位農民的稻作面積廣大,即使利潤不高,也能維持小康生活。

適合稻作的氣候和水溫,讓農民們享有先天獨厚的優勢,大家認真地種稻,且不吝分享、交流彼此的技術,連台南後壁鄉的崑濱伯都來取經,回去後種出了冠軍米。這裡稻米比賽的獎金也是全台最高的,因為樂於分享、實力相近、田間履歷無法造假,冠軍米王很難連庄。

林生祥打趣說,在農地上開著曳引機耕作的農民,彷彿開著賓士車、吹著冷氣在種田,一股充滿志氣感的自信瀰漫在社區之間,而以這樣的自信守護祖輩代代相傳的家園,也為台灣農村的困境做了示範性的解答。

有機米 打地基 縣道197 耕田人 種自信 池上197
面對WTO 路艱辛 挑戰197
靠補助 沒前途 造反197 人除草 做水利 農業197
測雨水地力 落對肥 惜泥197
田要蒔 要寫字 紀錄197 冠軍米 難連一 競爭197
技術同步數 不驚人知 分享197

苦不到 發也無 慢漫197 賺自由 求自主 緩緩197
順天地心意 尋出路 前進197
山連田 田連山 偷笑197 半山亙 雲直線 按靚197
東海岸山脈 雲翻落 萬變197
新開園 人自然 Fanaw197 有童年 享天年 萬安197
人種同話絮 和揪八洽 池上197

縣道197 台東197 TRACTOR197

3. 山呼喚著林 TW-C01-13-0082-1
作、編曲:聶琳
長笛、低音笛:聶琳
小提琴:姜智譯、蘇子茵
中提琴:姜智譯、蘇子茵
大提琴:范宗沛

撒盎斯牧師是世居新竹尖石鄉的泰雅族人,他和太太慕妮都是部落教會的牧師。除了宣道,他們也協助、帶領當地原住民以自然農法耕種、設立部落數位中心,將健康農產品行銷到部落以外的都市家庭,努力在屬靈和屬世上改善並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

然而,高台、比麟水庫的興建計劃,卻讓他意外多了一個身份--反水庫召集人。為了供應新竹及竹科三期用水,水利署計畫在尖石群山間興建比麟和高台水庫,水庫預定地位於地質脆弱區,層疊的天然河谷生態不僅將遭到破壞,更將迫使十幾個世居於此的泰雅部落遷村,而他所處的玉峰、尖石等許多堅持以自然農法耕種的農田,以及多條進出的縣道,也將被淹沒在水庫中。

天然美景、自然農法、泰雅文化都將面臨永不復返的破壞。為了有效阻止水庫興建,撒盎斯牧師用了兩年時間溯溪,透過溯源印證攔沙壩對河川生態確有負面影響。在親身探訪過牧師和尖石部落後,聶琳選擇以泰雅傳統古調、打擊樂、現代交融的手法來呈現真實的一面。

與山林、水源和諧共存的泰雅族人,在尖石群山區創造了族群文化和生命,這是歷史記憶與真實生活的一面;水庫計劃下的開發工程,將帶來永久性傷害,讓人與自然失去平衡與和諧,這是血淋淋的一面。

聶琳說:「我想說的是,他們在山上住了那麼多代,也不曾對自然造成傷害,為什麼要用兩座水庫去破壞這種和諧呢?」

4. 祖先的土地去了哪裡 TW-C01-13-0083-1
詞曲: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主唱、合音、吉他編奏: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大提琴編奏:范宗沛

「我們不要長得一樣的好醜涼亭,不要大樓和遊憩區,花東海岸不需要這些,我們要自己的土地。」
沿著東海岸台11線公路前行,湛藍海洋貼近陸地幾公里內的多數土地,除了珊瑚礁岩以外,就是阿努所說的「自己的土地」。

它們原是綠油油的海稻田或菜園,80年代以後,陸續變成了涼亭、公路、露營區、民宿或樓房。這些變化,乍看下是東海岸景觀的改變,從原始自然變成開發建設,對世居此地的阿美族人來說,卻是沉痛的失去。

失去祖輩以來賴以維生的海稻田,失去耕地的歷史與記憶。當徵收土地的一紙公文到來,當捧著現金的商人到來,當不識字的老人被欺瞞而失去土地時,便開啟了長達三代的抗爭行動。阿努說,未來還會有第四代、第五代…持續抗爭,直到失去的土地回來為止。

失去的土地有多少?以阿努世居的花蓮石梯坪大港口部落而言,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土地或在欺騙下被徵收、或被賤價收購,剩下來的土地歷經荒廢、休耕、海浪侵蝕,僅存的土地直到近年來開始復耕,才逐步喚回數十年前的生活記憶,而這樣的現象遍布整個花東沿海部落。

祖先的土地去了哪裡?阿努以溫柔輕吟取代高分貝吶喊,他冀求的山海景觀不是水泥高牆,不是制式樓房,而是貼近在地人文氣息的舒暢呼吸感。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talacowa to~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去哪裡了
o maan to sapakaen to wawa niyam to saan toya matoasay
那老人說 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得到飽暖
o maan to sapakaorip to wawa niyam to saan toya matoasay
那老人說 我要如何讓我的孩子生活過得好些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patikoen to kami toya sota no niyam patikoen to
還給我們土地 快還給我們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patikoen tokoya mitakawan no namo patikoen to
偷走我們的土地趕快還給我們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talacowa toko sota’ no toas no mita talacowa to~
我們祖先的土地去哪了 去了哪裡

cima ko ayaw miripa’ toya sera itini to saan toya matoasay
那老人說 誰先踏上這片土地
cima ko ayaw miawas toya riyad itini to saan taya matoasay
那老人說 誰先跨越這片海洋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Patikoen toya sota no niyam patikoen to
把土地還給我們 快還給我們
matengil namo matengil namo
你們聽見了嗎 聽見了嗎
Komo koya mitakaway toya sota noniyam patikoen to
是你們偷走我們的土地 快還給我們
Patikoen toko sota no toas no niyam
把祖先留給我的土地還給我們
Patikoen toko sota no toas no niyam
把祖先留給我的土地還給我們
Patikoen toko sota no toas no niyam
把祖先留給我的土地還給我們
Patikoen toko sota no toas no niyam Patikoen to~
把祖先留給我的土地還給我們 快還給我們

5. 水啊水啊 TW-C01-13-0084-1
詞:吳晟
曲、編詞、和聲編寫:吳金黛
編曲、鋼琴:林慧玲
主唱:李德筠
和聲:南瓜、聶季賢、陳懋元、吳金黛
雙簧管:謝宛臻
吉他:黃建為

源於合歡山的黑灰色濃濁溪水,從南投山區一路流下,經過嘉義、彰化、雲林數個村落,在麥寮流入台灣海峽。這段旅程,因流經的地層多是容易受到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崩塌地多,使得河水含沙量高而顯得灰濁,因此被稱為濁水溪。

它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域面積幾乎佔了台灣面積的十分之一,下游段形成的沖積平原,更因富含有機質而餵養出台灣中部的農村文化。彰化溪州,正是這條長河以百年歲月灌養的土地之一,這裡是著名詩人吳晟的家鄉,盛產濁水米、馬拉巴栗、芭樂、番茄、小黃瓜等供應全台家戶需求的豐富農產。

荊仔埤圳,是溪州數個世代以來灌溉良田的百年大圳。童年的吳晟,總在放學後與同窗脫去上衣跳入灰濁水中,被溪水一路「載」回家。它不僅餵養土地,也餵養人們對自然的信任與勇氣,詩人因此養成與泥土為伴、堅持躬耕的生活。

2011年,這條百年大圳卻面臨了中科四期搶水的危機,開發方計劃引流百分之六十的農業灌溉用水,提供中科四期作為工業用水。在詩人女兒、知名作家吳音寧帶領下,樸實勤作的溪州農民歷經5百多天抗爭、近一百天在水圳旁紮營駐守,2012年夏天雖然取水工程暫停,但搶水危機並未化解,農民們至今仍戰戰兢兢,持續守護著百年來的生命母水。

創作於1996年的《水啊水啊》一詩,彷彿詩人早已預見台灣水資源和農村發展的問題。吳金黛將原詩重新編詞,以樸素的詩風與吟唱,反映台灣農村受到現代工商業衝擊後的困頓與變貌。

灰濛濛的天空
滿臉無辜
苦著聲音 沉重抗議
我依四時降雨
島國雨量豐沛不減
未曾虧待你們啊
未曾虧待你們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吾鄉的廣大農田
隨處張開龜裂的嘴巴
向圳溝呼喊 向圳溝呼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

是你們 狠狠砍伐
盤根錯節的涵水命脈
是你們 放肆挖掘
牢牢護持的山坡土石
是你們 縱容水泥柏油佔據綠野
阻斷水源的循環不息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吾鄉的 大小圳溝
一一袒現枯竭的河床
向水庫呼喊 向水庫呼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

我不願設想這種景象
島國子民每一張口
貼緊乾渴的水龍頭
連接空洞的水管
泥沙淤積的水庫
齊聲向天空急促呼喊
齊聲向天空急促呼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啊
山區的龐大水庫
流露掩藏不住的焦灼眼色
向天空呼喊 向天空呼喊
水啊 水啊 給我們水

6. 天空的眼睛 TW-C01-13-0085-1
作、編曲:范宗沛
雙簧管:謝宛臻
小提琴:姜智譯、蘇子茵
大提琴:范宗沛

他的眼睛,是台灣人在空中的眼睛。有著與百分之九十九台灣人不同的視角,他長期在空中俯瞰台灣這塊土地,看到許多讓人落淚的美麗,也看到許多讓人心痛的破碎。

齊柏林,台灣唯一一位空拍攝影家。1990年開啟空拍生涯後,二十多年來透過獨特的視角,長期紀錄台灣地景樣貌,至今累積超過四十萬張攝影作品。這些照片透過展覽、出版、教學、演講…等方式,為台灣土地的變貌做了最真切的紀錄與教育。2010年,他改以空拍攝影機紀錄台灣,在飛行了400個小時之後,於2013年9月完成了台灣第一部空拍電影「看見台灣」。

「這些年來,我深深地被台灣的美麗大地所震撼、感動,同時,也對台灣地貌的轉變感到憂心與不捨。我看見的,也很想讓您看見。」

用鳥瞰的方式觀看台灣的千姿百態,用飛翔的角度俯視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帶著我們換個高度看台灣,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因為生存,土地必須被開發;因為生活,道路必須被開發;因為生產,海岸必須被開發。大量開發帶來的後遺症,活生生呈現在他的鏡頭下,也真實震撼了人們的眼睛。

「因為飛得高看得遠,我才發現人是很渺小的。」他用影像提醒了土地的美好,提醒土地必須被善待,也提醒人類必須更謙卑。

7. 泥巴的眼淚 TW-C01-13-0086-1
詞:吳昊恩、Dogo Laliluasa
曲:吳昊恩
編曲、演奏、主唱:吳昊恩
和聲:Dogo Laliluasa
古調演唱:Palimaay 樂團

他說,我們總說土地是我們的母親,那為什麼要恣意破壞她?
如果母親總在等待我們回家,我們為什麼轉身就走?
如果母親總無私地奉獻自己,我們怎忍心不斷傷害她?

2013年初,昊恩在花蓮三棧溪橋下,抬眼望見山上流下的淚水。
那是大雨過後,從山上匯流而下的一道道土石泥流,不是清澈可人的瀑布。
那不美麗的泥瀑,看來彷如大地流下的眼淚。
始終等待人們回心轉意的大地母親,在受傷之後依然等待著。

昊恩說,我們不需要一直控訴,重新反省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深刻,更能單純傳遞我們的理念,而愛的守護,可以讓土地不再流失。

你推開我 海洋的臂彎
不再凝望 柔柔的 湛藍的眼
你轉身拒絕 群山的擁抱
殘破的綠葉 片片印記著思念

我擁抱著你 我撕裂著你
我親吻著你 我破碎了你
我的孩子 在我襁褓中長大的孩子啊

劃破臉龐的 只剩泥巴的眼淚
泥巴的眼淚 能不能救贖 貪婪的原罪
我撕裂著你 我擁抱著你
我破碎著你 我依然親吻了你
我的孩子 我親愛的孩子啊
可曾記得我是Ina
我是土地 你的媽媽

8. 潮間之舞 TW-C01-13-0087-1
作、編曲:櫻井弘二
小提琴:姜智譯
大提琴:范宗沛
吉他:黃建為


「如果我們能從生態的角度、從螃蟹和水鳥的角度來看這片溼地,就會看到它的富饒,就能重新認識它的多樣性,就能尊重土地的價值。」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口中的這片溼地,指的是彰化芳苑到大城一帶、由濁水溪泥沙堆積而成、面積廣達八千公頃的潮間帶。它是台灣海岸僅存最完整、最大面積的河口泥灘地,看來一望無際、毫不起眼。

可是,黑色泥沙蘊含的豐富有機質,以及海水帶來的生物、微生物,卻默默在巨大沉靜中餵養著各種生命。沙坑中匆忙行移的蟹類、定期或不定期來訪的水鳥、趕著牛車或鐵牛車到海口養蚵收蚵的人家,都是這片溼地的生活風景。

活生生的海岸溼地,就人的角度看來,是鹹鹹海風中夾雜爛泥氣味的無用泥灘地;就生物的角度看來,卻是富饒的國度。於是蔡嘉陽說,不要認為藍天白雲下的白色沙灘才是唯一的海岸風景,不要將東部海岸的景觀套用在西部海岸,「不一樣」是同時存在的。

大學時受到陳玉峰教授啟發,從用望遠鏡看天上的星星,轉為用望遠鏡看地球的生物,蔡嘉陽的生態課是從水鳥開始的。當時的海岸生態鮮少人研究,他從大肚溪口的伸港溼地開始,驚豔於大杓鷸群聚之美,感動於原始溼地的壯麗,卻在二十年間目睹它的消失。

工業區和快速公路的興建,改變了地貌、不見了溼地,曾經孕育、滋養他的壯麗景象變成了廠房與道路;二十年後,同樣開發的命運再度降臨芳苑和大城溼地。不願目睹彰化海岸最後一段溼地生態被改變,不願再次見到在芳苑、大城重現的伸港原始風貌消逝,他挺身而出。

著眼於溼地生態和地方人文等理性訴求,他連結環保團體和青年學子,發起反國光石化開發、全民土地信託的環境保護運動,成功擋下國光石化開發案,保留住全台灣最大、最自然原始的泥灘溼地。

「留住了溼地之後,是價值重建的開始。」蔡嘉陽認為,對海岸過於單一的認知,阻斷了人們欣賞西海岸的視角,他希望人們換個角度重新看待既定印象中的西部海岸,重新看待充滿污泥的濁水溪口,不要用一種價值看待不同的土地,而是重新瞭解不同地域的在地價值。

2013年1月,吳金黛約了作曲家櫻井弘二拜訪這片溼地。為了協助創作和自然錄音,蔡嘉陽在相約前幾天,預先追蹤了數千隻大杓鷸在泥灘地覓食的作息,可惜當天氣候不佳,風雨環境和人的驚動,讓警覺性高的鳥兒們在溼地和魚塭之間來回移動。即便如此,櫻井弘二依然目睹了數百隻大杓鷸飛舞天際的畫面,這首描寫大杓鷸在偌大潮間帶生活的《潮間之舞》因而誕生。

9. 遙遠的東海岸 TW-C01-13-0088-1
詞曲、演唱:達卡鬧
吉他編奏:謝華洲
黑管:張林峰
鼓:吳政君
Bass:葉俊麟

來來回回多少的離去背影 在日與夜之間不停地交替
海浪的聲聲告別 卻也是響起了八八風災的幾番悲歌
你看那萬物在寂靜中睡去 沉默隨著晚風四處飄盪
回不了的家 那遙遠的東海岸
而我仍然繼續踏上那條
回家的路上

寫下這首詩的創作歌手達卡鬧對東海岸有個夢:就讓東海岸保持它原來的樣子吧。
雖然,隨著每年數十個開發案的持續進行,東海岸不見得、也很難維持它原來的樣子,但多年前移居台東都蘭的他,依然如此壯麗地夢想著。

2003年,達卡鬧為居住在南投山區的農夫友人創作了此曲,當時歌詞描寫的是梨山上的環山部落。同一年,在刻意規避環境評估程序下,面對湛藍太平洋的都蘭杉原灣,被悄悄違法興建起渡假大飯店,若干年後,成排建築物遮住了美麗的杉原灣,遮住了世代遠眺的廣袤視野,也障蔽了東海岸的自然風貌。

這片由沙礫形成的自然海灣,是台東沿海唯一的沙岸地形,也是當地居民最美的回憶。從山上被雨水沖刷而下的石英沙,隨著小溪匯流到海灣,讓整片沙灘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亮,阿美族人稱它為Fudjak Fudjak,意為「閃亮之地」。

如今,閃亮的沙灘不再閃亮,達卡鬧和朋友們組成「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用歌聲和行動表達對海岸過度開發的不滿。他將多年前的曲作重新填詞,寫出對逐漸消逝的自然景觀的懷念,曲中引用了著名的阿美族傳統歌謠<太巴塱之歌>和蕭邦<送葬曲>,前者是對已逝過往的撫慰,後者是對不當開發的抗議。

在那在那遙遠的東海岸
天空灑下金色的陽光
雄壯的海岸山脈 清澈的太平洋
還有令人難忘的杉原灣

在那在那遙遠的東海岸
空氣新鮮平靜的沙灘
雄壯的海岸山脈 清澈的太平洋
還有令人難忘的杉原灣

嗨呀嗨呀 我們生長的地方
Fudjak Fudjak 我們美麗的故鄉
啦啦啦啦啦~~~~
Fudjak Fudjak

10. 寧靜阿塱壹 TW-C01-13-0089-1
旋律:楊錦聰
編曲:范宗沛
小提琴:姜智譯、蘇子茵
大提琴:范宗沛
雙簧管:謝宛臻
吉他:黃建為
自然錄音、音效設計:吳金黛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可以讓你不斷回去的地方。」 對楊錦聰來說,那個地方就是阿塱壹。

全長12公里的阿塱壹古道,位於台東安朔和屏東旭海交界處。這裡是數百年前排灣族人生活、平埔族人東遷、西方學者探險、清兵行軍的重要道路;這裡的生態系統涵括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是世界上罕見的原始生態圈,也是綠蠵龜、椰子蟹在台灣本土的最後棲息地;這裡不見任何水泥建築物,是台灣最後一段尚未被水泥、柏油、消波塊填滿的海岸。

當百分之九十的台灣海岸被水泥建物侵占後,這條全台僅存最原始、完整的天然海岸線更顯珍貴。然而,環島公路台26線的興建,卻讓它一度面臨資源開發與景觀守護的拉扯。2007年,從安朔到旭海,僅僅12公里的道路開發案被切成六個標案,位於台東境內全長五公里的公路在2010年底完工,位於屏東境內的區段,則因守護團體和六萬連署民眾的努力被保留了下來。

如今的阿塱壹古道,僅存旭海到南田段。這一段路,楊錦聰走了三趟。
他來聽海,聽海潮沖刷礫石灘時吟唱的歌。
他來享受寧靜,享受太平洋光影返照土地時,陽光、空氣、水交融而成的和諧。
而這所有的傾聽和享受,竟也成為一種憑弔,憑弔花蓮七星潭曾經給予的相同寧靜。
如果沒有開發,如今的七星潭也會是寧靜阿塱壹。

用愛守護,讓台灣重新美麗。

Release Date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