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肉粽
專輯 - 10 首歌曲 |

燒肉粽

2016/05/23
試聽 收聽全首
10 首歌曲
「民謠」這個概念溯其源頭,可以回到啟蒙時期的歐洲。在歐洲中心思想的意識形態下,沒有被劃入所謂「藝術音樂」的音樂一概被歸入「民謠」的範疇中,這使得「民謠」一直以來都與「原始」、「純樸」等意象連結在一起,直到今天21世紀的台灣民謠同樣是這個全球性時代背景下的註腳。但也因為這種概略性的劃分,使得「民謠」這個範疇內部其實包含了許多的歧異。本文將以10首目前廣為流傳,但起源、風格均不盡相同的歌曲為例,淺論台灣民謠中風格的多元性。

作曲家筆下的台灣民謠
目前流通的台灣民謠可以略分為「創作」以及「民間流傳後經整理成曲」兩個類別。創作民謠中最有名的自然非鄧雨賢的「四月望雨」莫屬了。四月望雨為鄧雨賢最膾炙人口的歌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的統稱,均創作於1930年代鄧雨賢任職於古倫美亞唱片的時期。古倫美亞唱片為日治時期台灣最重要的唱片公司,其原址在現今台北市衡陽路與重慶南路口一帶,可惜在二次大戰末期美軍的空襲中,古倫美亞亦無法幸免於難。時至今日,人們只能透過鄧雨賢在古倫美亞時期留下的音樂緬懷這段歷史。
四季紅
四季紅發行於1938年,歌詞為李臨秋所作,並由當時當紅的歌手純純、豔豔演唱。四段歌詞以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開頭,唱出男女間相互愛戀的情意。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因曲名中的「紅」字帶有共產黨的色彩,因而改名四季謠;在許多不同傳唱的版本中歌詞也有些許的差異,但基本上仍不脫當初鄧雨賢與李臨秋創作的框架。
月夜愁
1933年,鄧雨賢將馬偕醫師採集自平埔族旋律所譜寫的聖詩〈拿阿美〉重新編成旋律,搭配周添旺創作的歌詞構成了這首傳唱至今的月夜愁。歌詞除了講述失戀的幽微心境外,也勾勒出當時台北城的風貌。第一句「月色照在三線路」,當中的「三線路」即是指現今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一帶甫開發時,馬路被分隔島區隔成三段的景況,在人車稀少的晚間,往往是情侶散步的好去處。
望春風
望春風自從1933年問世以來,數十年來歷經政權移轉卻始終傳唱不息,時至今日儼然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民謠之一。望春風的歌詞同樣來自李臨秋,第一段歌詞先描述未出嫁的少女偶然遇見英俊的少年而一見鍾情;第二段更細膩的描摹少女期待與少年再相見,聽到外面有人經過,急切開門查看,卻只是風聲吹動門扉。曲調則搭配著歌詞在情緒不安期待時推向旋律的高點,再緩緩下降,猶如少女柔腸百轉的心境。 
雨夜花
雨夜花的旋律源自一首名為《春天》的兒歌,1934年周添旺為這個旋律填上了現在的歌詞,從而形成目前傳唱的雨夜花。歌詞內容描繪一位遇人不淑的女子在被男子拋棄後的心聲。原曲推出大受歡迎之餘,在不同時期也被改編成許多不同的版本已服膺執政者的需求。時至今日,兩岸三地華語圈均可以聽到類似的旋律被填上不同歌詞的雨夜花。
思慕的人
與上述鄧雨賢和李臨秋、周添旺的年代相差了二十餘年,思慕的人是在1957年由洪一峰作曲/演唱,搭配葉俊麟作詞完成的歌曲。作詞人葉俊麟來自基隆,而青年時許多戀愛的故事往往成為其日後作詞的素材,「思慕的人」即為其中一例。歌詞字裡行間在在透露出葉俊麟對年少時感情的眷戀。然而到了洪一峰口中,這曲思念的對象卻是洪一峰的第一任妻子。究竟曲中思慕的對象為何?眾說紛紜,但相同的是歌曲中那份思念的情意。

市井小民的民謠
上述幾首歌曲雖然年代、作詞者有所出入,但題材上都是描寫男歡女愛之間的情事,這也奠定了往後數十年來直至今日台語流行歌的一大基調;另一方面,許多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將關注的眼光轉向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張邱東松老師。
收酒矸
收酒矸的時代背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台灣,當時台灣甫經戰火摧殘,通貨膨脹嚴重,許多正值求學年紀的學童迫於現實生活的無奈,只得外出撿破爛貼補家用。出身醫生家庭的張邱東松雖然毋須承受這些辛苦,但卻以音樂記錄了這段歷史。歌詞中特別提到的大龍峒,曾是日治時期老台北繁華一時的地區,對照戰後依靠拾荒維生的景象,更顯得大時代的滄海桑田。本曲曾因歌詞內容被政府認為過於消極(或有一說,因成為中共宣揚台灣民生凋敝的統戰工具)而一度被列為禁曲,但至今「有酒矸,通賣否?」的歌詞依然流傳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中。

燒肉粽
燒肉粽原名為賣肉粽。與收酒矸的社會背景相近,在生活困苦的戰後時期,許多人必須靠自己經營小生意維生。據張邱東松的夫人回憶,賣肉粽是1949年時,當時任教於台北市立女中(現金華國中)的張邱東松在批改完作業後,偶然聽到街上賣肉粽的叫賣聲,有感而發寫下的歌曲。曲末燒肉粽的叫賣聲更是貼切地反映了時代的聲音。本曲同樣因為歌詞內容過於寫實而一度被禁唱,直到郭金發將第一句歌詞「自悲自嘆歹命人」改成「想起細漢真活動」,並將歌名改為「燒肉粽」重新出版後,此曲遂風行至今成為大家熟悉的燒肉粽。

民間流傳的台灣民謠
上述民謠雖然幾經流變,但大致上都有一個較為公認的起源。特別是描述男女情愛的歌曲往往是出自商業目的而創作的歌曲,因此許多歌曲雖然在傳唱的過程中會有些許改變,然而輪廓上依然大同小異。相對的,另外有ㄧ些台灣民謠,來源自民眾對自然環境或是生活情感的抒發。所以這類民謠歌詞版本浩繁,起源往往也不可考,直到20世紀中葉「民歌採集運動」的風潮下,才漸漸形成目前廣為流傳的版本。以下「天黑黑」、「草螟弄雞公」就屬於這一類的台灣民謠。
天黑黑
下雨對海島型氣候的台灣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台灣各地均流傳有同樣以「天黑黑,欲落雨」開頭的歌謠。但若要談到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則是1960年代由林福裕與其成立的幸福合唱團所演唱並錄製成黑膠唱片發行的版本。林福裕出生於木柵,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畢業後執教於福星國小。60年代林福裕全心投入音樂事業,並著手整理、錄製台灣民謠。原本歌詞版本繁多的天黑黑由此逐漸變成以老夫妻間吵架最後打破鍋子的版本流傳。

草螟弄雞公
草螟弄雞公原先是流傳於嘉南地區的歌謠,但60年代許常惠的民歌採集運動中在恆春地區也有發現類似的曲調,或有一說此旋律可能來自平埔族,顯見本曲很可能並非單一起源。本曲旋律的部分相當簡明,以一個重複的旋律搭配內容相互呼應的歌詞反覆答唱。但歌詞目前則有兩個主要的版本,第一個版本的歌詞僅止於描述蚱蜢逗弄公雞的田野情景;但第二種版本則將蚱蜢與公雞的關係引申為少女與老年男子相互調情的場景。讓人不禁聯想到農民們忙碌之餘在樹下乘涼閒聊的畫面。

新年歌─紅遍台灣的舶來品
現在台灣每到農曆過年大街小巷裡「恭喜恭喜恭喜你啊~恭喜恭喜恭喜你」的歌聲總是不絕於耳,但這首歌曲其實並非源於台灣的作品。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戰爭期間位於上海的陳歌辛立刻在隔年農曆過年時自己作詞作曲完成了這首新年歌,並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發行,因此迅速散播到華人圈。歌詞的許多段落除了恭喜新年到來以外,也富有艱苦的戰爭過去,美好前景即將到來的寓意,例如「皓皓冰雪解,眼看梅花吐蕊,漫漫長夜過處,聽到一聲雞啼」。雖然新年歌的起源和流變與上述其他歌曲都頗不相同,但長年在台灣傳唱的結果,儼然也成為了台灣音樂的一部分。

多元色彩的台灣民謠
乍看之下,上述這些歌曲均被概括性地劃入「台灣民謠」的範疇中,但細究其詞曲風格或是旋律的起源則可以發現其中豐富的多元性。其旋律也不全然來自福佬系居民,其中間或參雜了些許原住民音樂的元素。由此可知,台灣民謠其實並非單一的概念,而是台灣多元移民社會的倒影。

相關專輯

查看全部

    發行日期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