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祝福 幸福的這一刻
專輯 - 12 首歌曲 |

婚禮的祝福 幸福的這一刻

2007/10/19
試聽 聽全曲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但是從最初的弓與線,不斷發展改進,到現在大家最常看到的47絃踏板豎琴,中間經歷了幾十世紀,過程中也出現過形形色色的豎琴,例如三排絃豎琴,或是用手控制升降半音器的豎琴。47絃踏板豎琴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趨於完備,也就是說,豎琴並沒有跟上20世紀以前音樂史的發展,當浪漫派作曲家已經創作出調性複雜的音樂,豎琴其實還是有音調與音量上的限制,所以曲目發展,比其他樂器,像是鋼琴或小提琴,晚了很多年。

這張CD裡的曲目,除了第十一首,威爾斯豎琴家John Thomas寫的吟遊詩人告別故鄉,其他全部是前輩或我自己跟別的樂器「借」來的曲目。不過就像張老闆堅信的:好的音樂可以歷久不衰,而且無論哪個樂器彈奏,都應該好聽。一開始要決定錄音曲目時,我就想紀錄自己記憶中被感動過的曲子。這十二首曲子,絕對不是創作或彈奏技巧最有學問或艱深的音樂,卻都是我不管聽別人或是自己彈奏,曾經或者依舊會讓自己起雞皮疙瘩的音樂。

1、Largo from Violin Sonata No.3/ 作者: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最緩板,出自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用來錄音的版本,是20世紀豎琴大師Marcel Grandjany改編自Sanit-Saens從巴哈那借去給鋼琴的音樂。那一年第一次認識這曲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如何緩慢呼吸,也是第一次彈豎琴會彈到起雞皮疙瘩。

2、Sonata in F Minor, K.466/ 作者: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F小調奏鳴曲,作品編號K.466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會把音樂跟音樂發生時的臉孔聯在一起。比如聽見某一首不再流行的音樂,會想起當時思念的某個人;又或者哪一首自己曾經演出過的交響曲,會看見某個指揮在某一句的神情;更多的是在豎琴曲中記起某個豎琴朋友的詮釋或生命力。這首曲子看見的是我在Bloomington唸書時的韓國同學,她溫柔的樂句詮釋與彈琴時的堅毅神情,那種強烈對比,是不會忘記的感動。

3、Wohltemperierte Klavier No.1 in C Major/ 作者:Johann Sebastian Bach
平均律第一首,C大調
第一次在豎琴上彈這一首曲子,用的是沒有踏板的琴,所有的變化半音都要用左手操作,又要抓絃又要扳半音器,句子很難接起來,所以那時候,並不喜歡這曲子。後來某一次用踏板琴,只是好玩地把這曲子走過一次,卻發現從頭到尾不變的音型,居然也可以這麼好聽。後來法國作曲家Gounod(1818-1893)在這曲子的上面又加了一條旋律線,就是大家熟悉的Ave Maria。

4、Sarabande and Ground/ 作者:William Croft(1677-1727)
薩拉邦德舞曲與頑固低音
這兩首小品出自Croft的作品編號BM Add. 31467的鍵盤組曲,經由當代英國豎琴家David Watkins整理改編給豎琴。其中頑固低音的部分,說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elements,只是它不停重複的低音音型,加上旋律的節奏變化或裝飾音,聽起來有點像極簡主義的音樂。整段音樂雖然簡約,它的旋律非常美,就是這樣耐聽動人的旋律,在我第一次聽見這曲子就有”驚艷”的感覺。

5、Andante from Violin Sonata No.2/ 作者:Johann Sebastian Bach
行板,出自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豎琴雖然是絃樂器,但是做不出小提琴那種延續的線條,也不像同是撥絃樂器的吉他,有著柔軟滄桑的音色。但是如何用豎琴顆粒清楚、聲音甜美的特性來詮釋小提琴的音樂,其實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意思。第一天錄這首曲子,發現自己以為的長句子,跟老闆說的線條,相隔應該有一個太平洋那麼遠吧!所以錄音不得不中斷,我也以為這張CD應該不會生出來了。還好有老闆的堅持,把整張音樂都錄完了,還覺得越來越懂老闆說的線條,謝謝老闆。

6、Premiere Arabesque/ 作者:Claude Debussy(1862-1918)
第一號阿拉貝斯克
從來沒在豎琴上認真練過這曲子,真正喜歡這音樂其實是小時候彈鋼琴時發生的。小時候喜歡這音樂,只是單純覺得”彈起來”很浪漫,但是這次準備錄音,對這曲子有全然不同的認識。這曲子其實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所有旋律與琶音的伴奏,其實都是音階組合。Arabesque原指清真寺裡裝飾牆壁的那些幾何線條,Debussy在這曲子裡像是用音階畫出起伏的線條,而且把音階”隱藏”的這麼好,真是有非常聰明的手法。

7、Klavierstucke Op.118, No.2, Intermezzo in A Major/ 作者: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第二號間奏曲,出自鋼琴小品作品編號Op.118
整張CD裡,這是我最喜歡的曲子。小時候彈鋼琴學到這曲子,會每天真的是”魂縈夢牽”,腦子裡隨時都是這音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想坐到鋼琴前彈這曲子。剛開始用豎琴彈這音樂,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左手殘響會把聲音變很濁,試過移調,但是又覺得降的調性失去了曲子原來的味道。最後只好刪除一些七度或二度的不和諧音,希望布先生不會太介意。我們的wedding party那天,選了這首音樂當象徵背景,現在聽到這音樂,又多了一種幸福的感覺。

8、Danzas espanolas No.2, Oriental / 作者: Enrique Granados(1867-1916)
第二號西班牙舞曲,東方
這首曲子原來是鋼琴作品,錄音版本是我的老師Susann McDonald和Linda Wood Rollo改編給豎琴的。很多人喜歡這音樂,是因為第一段音樂簡單安靜的旋律。自己則對第二段比較起伏的部分有多一點感動,會讓我想起在Andalucia的小酒館裡聽到的flamenco歌者,那種滄桑與偶爾的吶喊,令人動容。

9、Fantasia, Wotq 58/ 作者: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
幻想曲
這是那一年我去以色列比賽的指定曲,它原來是鋼琴奏鳴曲集裡的一首,經由瑞士豎琴家Chantal Mathieu整理改編給豎琴。我不喜歡被規定,但是好像每天的生活都被框在那一條條的小節線裡。所以每遇到這種沒有小節線的音樂,都會一開始就很有好感。C. P. E. Bach是音樂之父J. S. Bach眾多小孩的其中一位,爸爸Bach的音樂以嚴謹、精確著名,兒子Bach的這位(他還有其他位兒子也作曲),無法更超越爸爸巴洛克手法的成就,加上當時音樂的歷史變遷,開始另一種風格empfindsamer Stil(善感風格),音樂傳達熱情或憂鬱種種情感,所以老闆第一次聽這曲子時,覺得這幻想曲,像在講故事,蘊含很多情緒在裡面。

10、Consolations No.3/ 作者:Franz Liszt(1811-1886)
第三號慰藉曲
Liszt在1849-50年間發表了六首寫給鋼琴的慰藉曲,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豎琴家Henriette Renie曾選了其中兩首改編給豎琴。這首曲子的長線條用豎琴表現,除了在句子上要更多表情,我覺得”呼吸”更是一個關鍵。我喜歡早上一坐下來彈琴,先用這曲子調呼吸,順便聽自己的音色,通常這之後的練習,都可以因為心靜下來而比較專心。

11、The Minstrel’s Adieu To His Native Land/ 作者:John Thomas(1826-1913)
吟遊詩人告別故鄉
布列顛群島的威爾斯地區,在豎琴的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三排絃豎琴(triple-strung harp)在這個地區曾經非常盛行,當地的豎琴家和音樂家也留下很多的音樂創作或改編作品,John Thomas便是他們非常引以為傲的豎琴家。這個曲子寫的是Thomas自己到歐陸巡迴演出時,對家鄉的思念。記載說Liszt曾現場聽完Thomas演出這曲子,馬上坐到鋼琴前,要求豎琴家同意讓他用這曲子在鋼琴上即興。這曲子是這張CD裡唯一原來就寫給豎琴的曲子,但是經過假想那種思鄉的情境,總覺得應該是淡淡開始,再進入濃烈的想念,所以我擅自將開頭改成兩個聲部的對位,像是吟遊詩人拿著小豎琴,開始是隨性淺淺地抒發鄉愁,再進入內心的澎湃。

12、Escenas Romanticas No.6, Epilogo/ 作者:Enrique Granados
第六首浪漫情境,終曲
又是一首從Granados鋼琴曲集裡借來的音樂。記得那時候還在美國唸書,有一天彈這曲子時,學校裡那有名的、總是有點傲氣的小提琴助教,突然跟我說:「這曲子真是美,但是妳根本沒在呼吸。」這對向來以為自己音樂很singing的我,真是當頭棒喝!當下馬上請他出去,鎖起門來用力一邊彈這曲子、一邊跟著哼。結果才真的發現自己的盲點,以為很從容的句子,別人聽見的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這是我第二次努力思考如何跟著音樂呼吸,也再一次彈出我的雞皮疙瘩。


這張CD裡的曲子,都是自己曾經或依舊感動的音樂,但是歸納下來,幾乎沒有快板的音樂。我想是因為「時間」,在慢的節奏裡體會時間,跟著每個音呼吸,於是可以聽見每個共鳴互相震動的美好。在腳步這麼快的現代社會,可以偶爾停下來慢慢呼吸,是值得珍惜的時刻。

相關專輯

查看全部

    發行日期

    200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