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寂靜之聲
專輯 - 11 首歌曲 |

臺北的寂靜之聲

Various Artists
2019/07/31
試聽 聽全曲
11 首歌曲
[臺北的寂靜之聲 專輯介紹]:

「臺北的寂靜之聲」是由14位音樂家為臺北捷運11個站所創作的音樂,音樂家各自從不同角度來看待臺北這座城市:信仰與生活的交織、自然環境與人為聲響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國際視角與在地特色等,創作出專屬於臺北,需要靜下心才能聽見的音樂。
乘坐捷運有各種不同目的:上班上學、拜訪友人、觀光、祭拜、沒有目的的閒逛…等。如何為不同目的的乘客創作不干擾、又能融合在地特色的音樂是音樂家最大的挑戰,您在聆聽的時候或許會有點不習慣這樣沒有清楚的主題跟勾人hook的音樂,但音樂家們相信「當音符讓出來,想像力才得以奔馳」。這是一張當您想要安靜、想聽點不干擾的音樂、想嘗試不同音樂類型聽聽時,絕對不能錯過的專輯。

您可以在以下捷運站聽到這些音樂(每整點連續播放十分鐘):
捷運圓山站、南港站、劍南路站、北門站、西門站、行天宮站、大橋頭站、松山機場站、龍山寺站、大湖公園站、中山站

歌曲介紹:
Track01:wake-up喚醒 (捷運圓山站)
►創作者:楊茜如、劉奕勳
►創作者簡介:
楊茜如,畢業於台師大音樂系研究所,專攻理論作曲,以二人組合–楊鐘 Yang Zhong,發行首張EP《消融的聲響》並至東日本海外巡迴。目前持續參與多元令譽創作活動,如實驗音樂演出、劇場音樂設計、遊戲配樂等。

劉奕勳,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在求學期間以音樂作為興趣,培養了後製混音以及母帶壓製的能力。多嘗試不同類型音樂,以期混音技巧協助音樂作品更加完整。

►作品簡介:
原始的圓山站體,已容納非常多相異、斑駁的聲響,因此以更精簡的織度進行編寫,採少量的聲部附著於碎形節拍,希望達到非干預式、自然的聆聽感。於每一個整點時刻,讓聲音灑落於站體四處,使人來人往的長廊,也能如花草隧道般,孕育、萌發柔緩的聽覺變化



Track02:心經濟圈(捷運南港站)
►創作者:何人鳳

►創作者簡介:
音樂跨領域創作人,精通編曲、配樂、經脈音療、音樂教學,創作經驗繁多,包含唱片製作、遊戲配樂、電視劇配樂、舞台劇音樂設計等,也發行個人的數位音樂專輯,音樂空靈饒富奇幻色彩。

►作品簡介:
南港站體音樂延伸了板南線捷運到站提示的鋼琴主奏。
配器由前段完全的Acoustic,到後面加入較電的Hi-Hats和Reverse的音色,象徵從質樸農業區轉型成新金融商業圈,高音Bell象徵電梯到樓層的聲音也是開智慧的鈴聲,由於是三鐵共構,有很多趕車的旅客,所以用bpm= 60 (大約是成年人平靜時的心跳速度)將站體音樂設計的簡單緩慢,穩定趕車旅客煩躁的情緒,希望南港在物質上繁榮外,也是心靈富足的"心"經濟圈。


►Track03:劍南路的美麗與哀愁(捷運劍南路站)
►創作者:江俊典

►創作者簡介:
畢業於中山大學音樂系與日本洗足學園音樂研究所,專攻作曲及音樂音響設計,曾接受多位日本知名作曲家的個別指導。作品涵蓋管弦樂、電子音樂、合唱、劇場音樂、短片與廣告配樂等,作品融合多樣元素富有個人風格。

►作品簡介:
因著劍南路捷運站的區隔,將台北現存最古老寺廟之一的劍潭古寺,與最現代的商場娛樂區,劃分成相當特殊的地域區塊。有沒有可能這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當你走過捷運的兩端出口,三百年前的台北,與三百年後的台北在此並存。大提琴以它說書人的角色,在無機的電子音樂襯底下,使你在這裡,感受到一種氣氛,訴說著此地的古老與蛻變、現代與回溯。使駐足的你、途經而過的你,都在這個空間之中,感受一則醇厚的台北故事。



Track04:Solid note(捷運北門站)
►創作者:林思廷、劉岱姈

►創作者簡介:
林思廷,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研究所琵琶演奏組,目前專職演奏、教育及音樂創作,經常隨樂團在台中中山堂、台中中興堂、故宮北院、故宮南院演出,曾參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浪漫音樂詩人—作曲大師李泰祥主題音樂會」擔任琵琶演奏。也曾隨樂團赴國外演出。

劉岱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現為音樂教育及音樂創作人,為「那我懂你意思了」樂團鍵盤手,期間獲邀參加春天吶喊並榮獲中華電信獨立流行音樂創作大賽最佳人氣樂團及最佳優良樂團兩項大獎。除了音樂創作及編曲外,也致力於推廣音樂創作、落實音樂教育、編寫教科書等,將音樂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化為無限可能。

►作品簡介:
北門是台北五座城門中唯一保留完整的原始樣貌,閩南式的石頭築城,使其擁有不可取代性的珍貴價值。至今已130多年的北門,宛如台北的標誌一般,提醒在城門腳下穿梭來往的人們,「台北是有歷史的」。它的存在,成為上一輩與下一輩之間共有的記憶,透過建築不斷地將未言之語代代相傳。
音樂的創作概念,來自「建築是一凝結的音符」,凝結的是建築,而感受到的是音樂、美感、藝術,能在其間流動的,就是思緒了。
因而將思緒拆解成三個特色:流動性、傳遞性及生命性,並期待能以音樂與人們的當下連結。創作過程中不只想傳達旅人心情和歷史,更寄望能使聽者得到共感,情緒及思緒不再是隱密而是開放地,大家的感受成為編織北門氣氛的主體,那麼就流動了。
音樂分成三段:第一段的特性是期待、珍貴、澎湃且朦朧,就像返國或出國時擁有的心情,第二段的特性是探索、行動也會伴著不安與勇敢,在此後段中加入了北管「風入松」的旋律,提醒歷史是我們的根,第三段先以一段如風似的旋律模擬觀賞建築風采的徐徐思緒,木琴與琵琶旋律的相輔相成,更讓人感受到清代北門城的繁華樣貌。



Track05:Ximen Street(捷運西門站)
►創作者:馮德明

►創作者簡介:
來自法國的台灣女婿阿明,畢業於普羅旺斯大學漢學系,不僅是個音樂人,還曾經參與電視劇演出,其音樂創作曾獲得多許多音樂創作比賽獎項。音樂風格多元,除了用吉他自彈自唱外,雷鬼、RAP、搖滾、電子音樂等都是他所擅長的曲風。

►作品簡介:
西門町曾是台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聖地 ,為了代表這個現代的環境,特地選擇以Funk/ House 的曲來詮釋。Funky的節奏會帶來興奮與動力,配樂包括許多屬於現代音樂的Synth,電吉他和最近流行的Talkbox。Talkbox會用機器人的聲音來說 « 西門町 »,低調而隱約的提醒乘客所處的捷運站在那裡。



Track06:行天宮站(捷運行天宮站)
►創作者:楊尚峰

►創作者簡介:
同時是一名外銷業務人員及遊戲配樂師,自2015年起自學音樂製作,參與過各式音效設計、音樂編曲案。擅長氣勢宏偉壯闊的音樂創作。

►作品簡介:
行天宮算是台北人的信仰中心之一;看著在該站下車的人們,踩著信仰的腳步,往著行天宮走去,向上天祈求著家人健康、平安。
作品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樂器~笙來作為前半段的襯底,並用古箏來搭配主旋律,中間一小段的鈴聲,如叮叮叮…就如同誦經師們正在用經文穩定人心。
後半段則是採用梆笛作為主旋律,搭配了莊嚴的大鼓,作為基礎節拍,而前段本來作為主旋律的古箏則變成伴奏,表現出行天宮的莊嚴及傳統信仰。





►Track07:大橋幽境(捷運大橋頭站)
►創作者:王俊偉

►創作者簡介:
生物藥學碩士、前端 UI 工程師及自由音樂創作者,擅長利用音樂說故事,音樂風格靈活多變,獨立於古典與流行的界線之外,以實驗設計的理性精神調配極富畫面的感性旋律,刻劃場景精準到位。

►作品簡介:
大橋頭緊鄰大稻埕一帶,自古即為商貿貨物集散、轉運地,亦造就許多藝文的崛起,時而慵懶、時而繁忙,作為臺北盆地繁榮之濫觴,其存在意義非凡。樂曲開頭躍動的合成器音色彷彿帶領穿越時空,並跟隨編鐘緩慢的節奏漫步於古今,而古箏及鋼琴編織的旋律柔美又富韌性,如同看見生活於此的人們不屈不撓的開拓精神,並將這樣的內涵再再傳承,全曲冠以「靜」與「淨」的概念來描繪貫穿時空此刻此地的「境」。



Track08:漫遊旅人(捷運松山機場站)
▸創作者:張君慈

▸創作者簡介:
剛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與工業設計系,曾為校內活動影片配樂,喜歡研究聲學與空間的關係,想成為一名聲音藝術家。

▸作品理念:
這是一趟穿越的旅程,機場像是膜,穿透著過去與未來,每一次的離去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到來。 這也是一段飛行前的記事,旅人踏在明亮的大廳拉著行李行走著,一身清爽,對於接下來將遭遇的所有懷抱著期待與雀躍。 那樣的心情像是海浪一樣充滿節奏的律動著,而你的過去與未來相互對話,你所承載的記憶轉換成霧一樣的存在,他並不離開,卻仍圍繞著你,而踏上登機門的那一刻,你準備好迎接此刻重新充滿力量的自己。 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旅程都是重新建構自我的過程,像是進入到未知的星球,每一次的自我對話像是波浪的推進,我想將那樣的感受呈現於音樂中,運用極簡的重複製造出律動,而兩種主要的聲響代表了過去以及未來,他們彼此互動、變動著,影響著彼此,而最終收斂,那個在想像中漫遊的旅人回到了他歸屬的地方。


Track09:薪火相傳(捷運龍山寺站)
▸創作者:張詠橋

▸創作者簡介:
曾擔任兒童劇場演員,進而兼任劇場音樂設計,為台藝大國樂系出身,現於舊金山大學就讀電影配樂研究所。

▸作品理念:
艋岬龍山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新與古薈萃的所在,也是薪火相傳的精神指標。許多當地居民以龍山寺為中心,發展出一系列的商業,文化,經濟以及悠然的生活態度。周圍的三水街,西園路和華西街夜市,加上了捷運龍山寺站的興起,更是越來越人聲鼎沸,香客不絕,熱鬧滾滾。因此,本人運用了新與舊的樂器來譜寫這首曲子,使用了中國的打擊樂器,以及五聲音階來呈現龍山寺以往的風景,再佐以電吉他以及鮮明的打擊樂器,來強調“新”的進駐與融合,藉以達到薪火相傳的創作理念。


Track10:大湖公園微風裡(捷運大湖公園站)
►創作者:賴虹婷、張綺妍

►創作者簡介:
賴虹婷,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創作組、德國國立弗萊堡音樂學院電影音樂系碩士,主修作曲、副修爵士鋼琴及爵士薩克斯風。作品風格善於跳脫學院派思考做跨領域的創作,作品曾於中國、德國、瑞士、保加利亞、玻利維亞發表,目前也是高中音樂班教師。

張綺妍,本職為音樂治療師。曾旅居歐亞多國工作及留學多年,平日除了工作中擅 長用音樂幫助人外,在閒暇時間也熱愛玩團、用音樂 創作去紀錄生活。創作擅長於 New Age、Folk、無伴 奏人聲、自由即興。 曾多次獲得音樂獎項冠軍。

►作品簡介:
此曲編制以管弦樂為主,搭配長笛、鋼琴以及豎琴的音色,運用不同旋律的交織,象徵著將大湖公園的景色涵容於中。就像一雙手,呵護著台北都會區中的一塊瑰寶-自然綠意、漫步微風、親子歡笑都無條件的歡迎著我們,中間段安插的弦樂四重奏的快版,描寫著親子間在大湖公園嬉戲的片段。最後,以生意盎然的律動,提醒人們珍視這讓大家停下來休息的美好。











Track11:中山(捷運中山站)
►創作者:朱家偉

►創作者簡介:
一位搖滾樂團吉他手,常至個大livehouse演出,並於音樂教室擔任音樂教師,也學習混音製作,接觸編曲、配樂等多項領域,樂風囊括搖滾、爵士、電子、Funk等多元曲風。

►作品簡介:
中山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跟台北其他商圈相比下多了一份悠閒與低調,在商業與住宅區中達到很好的平衡點,只要稍往巷子走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商家們似乎也融入這個環境,不過份吵雜,低調又保有風格,這也給了我一個靈感,低調且融入環境的音樂。中山站也是捷運換車的轉運站之一,人潮不少,所以音樂上不想讓這環境更壅擠,配器上使用的不多,主要以鋼琴、電吉他、簡單的Percussion和帶有比較多空間系的音色營造整體平緩放鬆的氛圍,然後用比較片段的主旋律貫穿整首曲子,在前中後段與不同的旅律交織著,代表不同時段在中山站流連的人們。開頭輕快的鋼琴旋律迎接早晨,像是上班族與學生們匆匆的腳步,中段轉成較緩慢空靈的旋律與音色,象徵午後的中山站,在小巷裡悠閒的漫步後喝著下午茶。最後中段的旋律延伸到後段與主旋律呼應,輕節奏的percussion加入,中山站的夜晚才正要開始。

發行日期

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