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 - 無涯
歌手
胡德夫
845位粉絲
-
4:44
-
6:56
-
5:41
-
6:37
-
4:34
生日:1950/11/10
星座:天蠍座
星路歷程:
來自大武山,擁有卑南族及排灣族血統的胡德夫,11歲時離鄉背井至淡水就讀私立淡江高級中學,高中部畢業後考上國立台灣大學外語系。在淡江高中時期,參加了唱詩班,開啟了胡德夫對音樂的興趣。大學時因加入橄欖球隊,摔傷後引發腦震盪等併發症,必須長期休養,被迫休學。此時胡德夫的父親生病需要開刀,為了不造成家庭負擔,胡德夫選擇北上找尋工作機會,在以對音樂的熱情為因緣際會下,結識同是原住民歌手的萬沙浪,共組樂團在台北六福客棧駐唱,奠定胡日後成為民歌歌手的基底。
在萬沙浪轉往流行音樂闖盪後,胡德夫在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是當時藝文界人士聚集之地,如:楊弦、李雙澤、吳楚楚等都是座上常客。其中李雙澤是影響胡德夫最深的朋友。1970年代的台灣,正處於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時刻,然而台灣青年朗朗上口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曲卻知之甚少。在李雙澤、胡德夫、楊弦身體力行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彷若成為台灣大專青年的使命,藉由餐廳演唱與口耳相傳,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正式開啟。
隨著台灣經濟越漸繁榮,貧富差距越大,胡德夫自覺該對自己的族群「原住民」貢獻。1980年,台灣原住民權力促進會創立,胡擔任創會會長。1984年海山煤礦爆炸,參與救援的胡德夫眼見罹難者多是自己族群的同胞,深深感嘆原住民的弱勢,自此全心投入為原住民爭取權益的社運之中。最熱愛的音樂成了他為原住民發聲的工具。胡德夫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執著,「當時覺得非走這條路不可。如果僅僅是做一個知識分子,我想我可以背轉身去不看他們,但身為一個歌手就不行了。我不是一個謀略家,不是一個好的運動組織者,我只是一個山上的孩子,我只能用歌說話。」因此被媒體譽為「台灣民歌之父」與「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
在民歌演出頗具成就,卻沉澱了三十年之久的他,2005年4月15日由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匆匆】,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05年十大專輯,2006年《太平洋的風》獲第十七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