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成術】瑪丹娜的「毛」他懂!天后御用剪接師Danny B. Tull專訪

專訪|魏哈利、JoJo
和西洋巨星密切合作、朝夕相處的箇中滋味,沒有人比Danny B. Tull更懂了。
他不僅是瑪丹娜(Madonna)的御用剪接師、演唱會電影導演,還曾和U2、泰勒絲(Taylor Swift)、Jamiroquai、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合作。在所有巨星中,他和瑪丹娜的合作關係最深遠,9月初他應「2018臺北流行音樂國際論壇」之邀,以「演唱會」為主題,到台北進行座談,除了分享影像作品,也暢談他和巨星合作的「撇步」。

師承名導 敲開與巨星合作的大門
談到入行的初衷,Danny強調:「我想要用影像去影響別人。」音樂則從未在他的人生缺席,他談到:「我小時候很喜歡麥可傑克森、Jackson 5,和許多Motown的經典靈魂樂。跟著這些音樂起舞,是我當時最大的樂趣之一。」加上父母從小讓Danny學鋼琴,他自然希望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
1997年,他進入倫敦的Rose Bruford College就讀,醉心於影像和音樂的Danny,後來成為名導Jonas Åkerlund的剪輯師,Jonas Åkerlund曾拍過The Prodigy、The Cardigans等樂團的精彩MV,瑪丹娜的多支音樂作品也是出自他手,Danny也因此敲開了與瑪丹娜及多位巨星合作的大門。2006年,經由Jonas Åkerlund的介紹,Danny認識了瑪丹娜,他首次參與的瑪丹娜作品,就是Confession Tour。
第一次見瑪丹娜 嚇到不敢上廁所
如同大部分人面對巨星,Danny第一次見到瑪丹娜也是嚇個半死,他回憶:「當時工作進行到一半想上廁所,我還只敢問製作人可不可以去,再讓製作人問瑪丹娜我可不可以去,結果她說當然可以,但『你要快點回來!』」拋開了初次接觸的緊張,Danny初生之犢不畏虎,Jonas Åkerlund執導、他參與剪輯的Confession Tour,贏得了葛萊美獎。
Danny和瑪丹娜展開長達12年的合作關係:瑪丹娜擔任製作人的紀錄片《密不可分》(I Am Because We Are),以及執導的電影《溫莎公爵的情人》(W.E.),剪輯工作都由Danny負責,他擔任瑪丹娜巡迴「MDNA」、「Rebel Heart Tour」的演唱會電影導演,一些歌曲的舞台影像也是出自他手。
兩人如此合拍,也許是因為他們個性互補,Danny解釋:「我們很不一樣,我很害羞,她很要求。你的工作之一是被藝人喜歡,你也要喜歡她,能合作這麼久,也是因為認同,不論是音樂或態度,這假裝不來的。」
這些年來,Danny對瑪丹娜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對工作百分之百的投入,「我實在很難想到,還有誰會比瑪丹娜更專注認真,她對於作品內容的變化會觀察得很仔細,所以都會親自過目。更難得的是,她也讓你想要成為更好的人,跟著她,真的可以持續成長,讓作品能一直進步。」
巡迴世界 每件事可能在最後一分鐘改變

他以瑪丹娜在全球的唱片宣傳Promotion Tour為例,描述他如何跟著瑪丹娜征戰世界。他談到:「在巡迴中,要重複運用相同的素材,根據不同地點、螢幕尺寸再客製化,每件事都可能在最後一分鐘改變,例如顏色在現場不適合,也有很多突發狀況。」他分享了一件令他哭笑不得的事,「米蘭有很棒的飯店,但是網路很爛,我一早要下載素材,但是網路壞掉了!」睡眠不足的他,大清早趕緊找飯店網管來解圍。

演唱會使用的舞台畫面,有時可從音樂錄影帶中擷取,有時須重新發想、無中生有。以Danny參與的2015年「Rebel Heart Tour」為例,他為了〈Bitch I'm Madonna〉的演唱會舞台畫面,就煞費苦心,他先在網路上找到的日本女高中生的影像,看起來像很鏘的cult片,不過瑪丹娜對於「女高中生」興趣缺缺,Danny仍以此為靈感,一步步運用蒙太奇手法,加上快節奏剪接,創造出充滿東洋風情的作品,成果與MV風格迥異、但又別具特色,備受歌迷喜愛。
說服瑪丹娜的撇步:先滿足她的需求 再準備雙版本
Rebel Heart Tour在世界巡迴80多場,Danny雖沒有全部參與,但深知和頂級藝人合作的訣竅,他談到,長期跟著瑪丹娜巡演的工作人員約有70人,大家都是很優秀的人,Danny強調「實際去做」的重要性:「現場就像戰場,而你是戰士,需要捍衛你的想法,很多人一直說,但是都沒做,去做比溝通重要,做出來讓他們看,比寫或說來得快。」
瑪丹娜是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藝人,但除了她的想法之外,Danny也會希望自己的提議能讓瑪丹娜買單:「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要你敢提出,她都願意讓你嘗試,但前提是先把她想要的東西做出來再說。所以我往往要做出兩種版本,最後再來協商哪一個版本比較好。」
Danny心知肚明,藝人才是主角,作品是否算完成,最終還是要藝人說了算:「大家當然都會有不同意見,對我來說,至少每一幕、每一個鏡頭我看了不覺得討厭,那就算過關。」他還補充,大家都希望好還要更好,但這有一條很細微的界線,「一旦你過度執著,超過了那條界線,作品可能就不會如你所想的更完美。站遠一點、維持客觀,懂得取捨很重要。」

工作高壓、焦慮常伴 「調適不好死的是自己」
音樂圈的工作十分高壓,常與時間和進度賽跑,Danny自認還算能跟上,「我未必最有才華,但我算是有耐力和韌性的人。」但他也不諱言,日以繼夜的工作,也曾讓他心情焦慮,甚至哭泣。過了這些年,他終於學著釋懷:「我試著不再總是那麼擔心,認清這只是音樂,不是政治或什麼國家大事,沒有人會因為這樣死掉,倒是如果調適得不好,死掉的會是我自己!」
現今創作者常常被憂鬱所苦,許多音樂人都揭露了自己的情緒問題,更有些歌手走上絕路。Danny感嘆,創作人的心思往往非常細膩敏感,當他們想要創作出滿意的作品,那份焦慮常常難以排解,憾事便會發生:「很多人就算已經功成名就,持續發揮自己的才氣帶給世人精彩的作品,但仍有可能無法好好掌控情緒。」
他有感而發:「我們總是被教導工作是好的,工作就是一切。雖然不像亞洲這麼嚴重,但英國也很看重工作倫理。一個人一旦沒有工作,就很容易被人瞧不起;要是太長時間不工作,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一定哪裡有問題。我們真的需要改變這樣的想法,多關照彼此。發現有人狀況不好,就應該要讓他們停下來,好好休息,並讓他們知道休息是沒有問題的。」
學習與情緒相處 才能堅持下去
Danny也學習與情緒相處,學著呼吸、學會暫停:「壓力太大的時候,我會設法放慢腳步。運動、瑜伽,跟著音樂起舞都是紓壓的方式。」他透露自己常常會在起床後泡一杯咖啡、打開音樂-雷鬼或電音都可以-並把音量開到超大,跟著音樂跳半小時,他笑說:「我超怕有人突然進來會看見。」經過這些「療程」,他就可以再回到工作崗位。
「堅持下去、不要放棄」是Danny不斷提到的中心思想,他說:「在現在這個時代,有一台電腦,你就可以影響別人。有時會很痛苦,但要繼續做,Keep Going,就算別人不喜歡,但那是你的東西。」
攝影|趙廣絜
特別感謝|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必應創造
「演唱會煉成術」為KKBOX推出的新專欄,不定期撰文介紹中外演唱會的製作秘辛,採訪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希望歌迷們除了浸淫在演唱會帶來的感動,也能了解屬於台前幕後的故事。
延伸閱讀
【演唱會煉成術】歡迎來到未來世界!Perfume幕後推手 MIKIKO、真鍋大度、石橋素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