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有恨,做一張真實的專輯—專訪R&B創作才子丁世光

有愛有恨,做一張真實的專輯—專訪R&B創作才子丁世光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創作林宥嘉《我已經敢想你》、《寵兒》以及周筆暢《你們的愛》等作品的丁世光,從小受金建模、Babyface等音樂薰陶,中學便無師自通拿起吉他創作,憑著對音樂的不斷摸索,2005年他譜曲的《Catherine》被陶喆收進專輯,丁世光這個名字也開始頻繁出現在作曲人欄位上。

2017年,他的首張專輯【神經誌】問世,許多評論以「橫空出世」讚賞這張作品,不只是幕後轉戰幕前帶來的驚喜,【神經誌】的確有十分「出世」的特性,全都來自丁世光對音樂的種種堅持。

翻開神經誌 通往理想中的黃金年代

初聽【神經誌】,丁世光建議可以從《神探》開始,典型的R&B風格配上神探「在精神世界探索」的故事,從內容到音樂都能聽見他最舒適的狀態。

在嘻哈、EDM風靡全球的趨勢下,他還是選擇用復古聲響做自己最喜歡的R&B,他說:「我想要做一個可以表達我自己感受的作品,而90年代音樂的浪漫、真情是比較充分的。」堅持以真實樂器呈現,邀請多位欣賞的樂手一齊向他心目中的黃金年代致敬。但這樣的「堅持」難道不辛苦嗎?他毫不遲疑的回答:「的確不容易,但當你真的拿到成品的時候,就什麼都值得了!」

兒時聽的音樂不只在創作上帶給他養分,從小接觸卡帶、CD更直接影響丁世光對一張專輯的想像:「連續聽下來的氛圍、進程是有高低起伏的,我特別享受這種線條,不是專輯裡十首歌都好聽就能做到,每一首歌都要有它存在的理由。」

【神經誌】的曲目因此細分為五個章節,由一個核心概念貫穿其中,他形容得非常具體:「我心裡想像一團紅色的,是熱情、親情、友情、愛情,也是我對過往的眷戀、對未來的徬徨。」這一切在專輯裡化身為一位行蹤謎樣的紅衣女子,是在《神探》裡面主角苦苦追尋的對象,也是丁世光想追尋的「愛」。

The Girl In Red—有愛有恨、喜怒哀樂

他說「愛」這個字的時候特別用力、拉著尾音,每一種不同的愛都在歌曲裡留下長長餘韻,有愛有恨、對生活敏感的狀態帶給他靈感,卻也曾在麻木的時期感受到深深的絕望。失意的時刻他還是抱著吉他,刷下和弦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大學時代的室友Simon ,進而誕生《Simon》這首歌。

《Simon》的搖滾風格在【神經誌】非常顯眼,他提起和許含光一起寫的詞:「是我的各種面向裡面的自我否定,自大和自卑兩面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狀態。」為了將這股衝突感完整呈現,歌曲最後保留長達3分鐘的樂器演奏,在流行音樂中是非常破格的嘗試,一開始也被勸阻過好幾次,但他心目中早已有個想好的畫面:「那些麻木的人要開始站起來唱了,所有的樂器排山倒海,當鏡頭推到最高處,才能看見陰霾跟陽光同時照射下來衝突的畫面。」該發展下去的情緒無法急煞,唯有如此澎湃的形式才能將故事說得完整。

真心創作終能換取用心聆聽

來到專輯後半部,他談起對離別的看法,《一口》沉浸在回憶裡無法自拔,《不散的筵席》攤開對父親的懷念,氣氛卻顯得明亮不少,這兩者哪一個更接近丁世光本人面對告別的態度?他回答:「這兩首歌都是我真實的反應,不是單純的悲哀和苦澀,而是一種『空』的感覺。」在一張專輯短短40分鐘裡面,雀躍、失意與人生中的心境轉折都任由他真切地記錄下來。

若要用一個單詞總結【神經誌】,丁世光選擇「真實」,當聽眾不只是「聽完」而是願意去「聽懂」這張專輯的時候,他的感受、在乎的人、糾結的問題就獲得了被理解的機會。會不會擔心歌曲太過個人讓聽眾沒有帶入感?他謙虛地笑了:「我也只是個平凡人,期待你在我的故事裡找到你自己。」

*圖文提供: PRO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 LTD


>點此馬上聽丁世光最新專輯【神經誌】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