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佐拉:《探戈的歷史》(上)

皮亞佐拉:《探戈的歷史》(上)
羅仙
羅仙

「探戈」!舞蹈裡最挑逗的字眼,是情慾的代名詞,也是最撩動人心的語彙。熱情如火的舞者舉手、投足,甚至只是眼神的交會,情慾的花火讓全世界都怦然心動!探戈音樂的魅力讓全世界瘋狂,從阿根廷的指揮家巴倫波音(Daniel Barenboim,1942~)、俄國小提琴家克萊曼(Gidon Kremer,1947~)到亞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1955~)等爭相演奏。所有一切我們得提起他的名字「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1921~1992)」。 皮亞佐拉這個姓氏來自義大利西南邊的漁港小鎮,祖父輩從事水手、漁夫等航海事業。十九世紀末隨著大批歐洲移民,皮亞佐拉一家人來到了南美阿根廷定居。幼年時期皮亞佐拉在紐約成長,同時浸淫在美國爵士與德國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音樂中,加上家庭背景讓他從小能夠講流利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及義大利語。皮亞佐拉的父親總是透過演奏六角手風琴(Bandoneon)來抒發對故鄉惆悵的鄉愁,跟隨父親的腳步皮亞佐拉也漸漸學會手風琴。十三歲那年皮亞佐拉遇見伽達爾(Carlos Gardel,1890~1935),邀請皮亞佐拉隨他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但是,皮亞佐拉的父親卻以年紀過輕為由拒絕,讓皮亞佐拉年幼的心靈受創,因為伽達爾所表演的音樂是純正的探戈。每當皮亞佐拉回憶這段童年歲月時,總笑著說父親救了他一命,因為伽達爾的表演團在一次空難中全數罹難。 1937年皮亞佐拉回到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夜總會裡演奏六角手風琴,成為職業樂團的樂團領導者。鋼琴家亞瑟.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1887~1982)居住在阿根廷其間,發現他的音樂天分,建議皮亞佐拉向金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學習作曲。皮亞佐拉白天到哥倫布劇院聆聽樂團彩排,到了晚上則在夜總會演奏手風琴,在老師的鼓勵下,皮亞佐拉爭取到法國留學的許可,成為傳奇教師納迪雅.布蘭潔(Nadia Boulanger,1887~1979)的弟子。剛開始,皮亞佐拉羞於演奏手風琴以及探戈音樂,但是經過布蘭潔開明的教導後,他重新找到自信,勇於演出探戈音樂的特色。 1955年,皮亞佐拉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在他的號召下「布宜諾斯艾利斯八重奏」誕生,並且提出探戈音樂的革命主張,成為「新探戈(nuevo tango)」。他在舊有的舞曲框架中,加入古典音樂與爵士等元素,善用現代和聲和對位旋律,尋求新的音樂語言,同時皮亞佐拉以爵士即興為核心,導入巴洛克音樂的頑固低音譜曲,著名的「自由探戈(LiberTango)」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樣的方式在阿根廷樂界與政界造成爭議爭議,當時的言論聲稱「阿根廷什麼都能改變,只有探戈不能變!」。然而,皮亞佐拉深知改革的必要性,在歐洲及北美洲各地新探戈陸續受到歡迎,同時阿根廷社會自由派也開始接受並且推動政界支持皮亞佐拉。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