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詩人蕭邦之敘事曲
專輯 - 10 首歌曲 |

鋼琴詩人蕭邦之敘事曲

2009/12/31
試聽 聽全曲
關於「鋼琴詩人蕭邦之敘事曲」

作曲家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生於波蘭,六歲開始學習鋼琴,並於1822年起跟隨艾爾斯納學習作曲。幾年之後,他的作品得到大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舒曼極高的評價。1831年,因為戰爭的緣故,蕭邦移居到法國巴黎,在此期間認識了許多詩人與音樂家,並與喬治桑譜出戀曲。1849年因長期的肺病過世於巴黎家中。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有「鋼琴詩人」的稱號。他的音樂不但有輕盈華麗的效果,也充分表現出抒情的人聲歌唱以及激昂的愛國情操。蕭邦獨特的音樂語法,包含鋼琴技巧、踏板運用、音色開發以及彈性速度等等,可視為是當時鋼琴演奏風格的一大突破。
本張專輯包含敘事曲等多首經典曲目,充分表現蕭邦詩意的一面。製作過程不同於一般常用的拼貼方式,於後製時不剪接樂曲,也不美化音效,呈現出最具臨場感的效果。

樂曲解說

升C小調夜曲,遺作BI 49
Nocturne, BI 49
夜曲 Nocturne這個字,是從拉丁語Nox而來,其意為羅馬時代的「夜神」。而一般認為其用於音樂作品上,是從英國的作曲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開始,而蕭邦的夜曲,其形式上承襲了費爾德的夜曲,不過內容更多樣化,也更加熱情。此曲一般都稱為「夜曲」,但是其實之前也有「慢板」或是「表情豐富的緩板」等名稱。曲中包含第二號協奏曲裡面的旋律,是一首能充分表現蕭邦詩意的曲子。

三首馬厝卡舞曲,作品59
Trois Mazurkas, op. 59
馬厝卡舞曲是波蘭地區極具鄉土色彩的舞蹈,而蕭邦借用了這種形式,以他獨特的想法和創意融入樂曲當中,使得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這組馬厝卡舞曲共有三首,第一首使用了微妙的和聲轉換,使得調性有豐富的色彩。第二首曾被稱為是「最優美的一首」,不管是高低音聲部的旋律都以極優雅的姿態展現。第三首為其傑作之一,集優雅、大膽、憂鬱等豐富的情緒於其中。

練習曲,作品10之12「革命」
Etude, op. 10/ 12
作品10之12的這首練習曲是蕭邦於1831年離開祖國踏上巴黎的途中,得知俄軍入侵華沙,在悲憤之餘所寫下的,因而得名「革命」,是一首為左手快速音群的練習曲,右手則有著壯麗的八度音旋律。

波烈露,作品19
Bolero, op. 19
這首樂曲有著幻想風的前奏,快速音群在三個強音之後展開,接著優美的旋律和像裝飾奏的音群引出主要的舞曲旋律,輕快的主題也曾被稱為是「波蘭風格的波烈露」。

四首敘事曲,作品23、38、47、52
Four Ballades, opp. 23, 38, 47, 52
蕭邦一生中總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並完成於1831-1842年間。「敘事曲」大約源於西元八世紀之前。它與音樂、舞蹈、文學都有很密切的關係。而蕭邦則是首位創作純器樂敘事曲的作曲家。根據舒曼的說法:蕭邦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同鄉詩人米凱維契(Adam Mickiewicz, 1798-1855)的詩。此人為波蘭的作家,在流亡巴黎的期間與蕭邦結為摯友。所以蕭邦的音樂受到米凱維契的影響是可以確定的。
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完成於1835年,為四首中極受歡迎的作品。序奏之後為一段以6/4拍子所寫成的旋律吟唱著,其剛柔並濟的風格,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喃喃低語,形成一股獨特的氣質,相當地扣人心弦,最後以2/2拍子,熱情如火的急板,聲勢浩大地結束本曲。
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雖然沒有第一首那麼藝術化,但卻同樣富於幻想與理智,其中第一段主旋律像是以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那麼樣的感動人,接著情緒一轉,以狂暴的分解和絃橫掃千軍,之後又如秋天落葉般的姿態,唱著悲淒的旋律。而最後那狂熱的插曲,像是神來一筆附上的。待情緒爆發完之後,終究是以寧靜祥和的氣氛收尾。
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比其他三首更加輕快、華麗、洋溢著貴族般的風趣,與他初期的作品全然不同,應該說是最具有獨創性的創作。主題洋溢著如情歌般的喜悅,而最後的結尾也強調著堅定的心意。相傳這首曲子的美感得自於米凱維契的詩「水仙子」。
F小調第四號敘事曲為四首中評價最高的,也是最富於冥想風的蕭邦作品。自我陶醉及被壓迫的感情(具斯拉夫風格)對蕭邦來講,也是最具有特別珍貴的敘情性。如歌的主題配上夢幻般手法的變奏不斷地出現,敘事風格的調子從頭就不見蹤影,代之以浮動的心情,以及憂鬱的低迴。

【流暢 精緻 優雅如詩】

深秋
功學社音樂廳裡透出流暢精緻的絕色音符
那是夢一般優雅如詩的蕭邦

他的手指在琴鍵上滲出瑰麗詩意的樂曲故事
赤裸裸的原汁美麗
音色純粹得像是沒聽過蕭邦
只是 夢【鍵】了蕭邦的琴魂而斑斕
──林怡宏

相關專輯

查看全部

    發行日期

    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