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逝世50週年致敬回顧

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逝世50週年致敬回顧
林華勁
林華勁

一位爵士音樂家受景仰的程度,絕對和多少後世晚輩試圖重新詮釋其樂曲看出。

相對爵士發展百餘年來,眾多不到二十歲就震驚樂壇的天才來說,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的生涯相當適用「大器晚成」予以形容。然而,這位以苦練聞名的努力型天才,在爵士樂上的成就卻超越絕大多數的好手。被眾人暱稱為「Trane」,他不論是在作曲、樂團聲響以及薩克斯風本位的演奏技巧與音色開發都達到至高的境界。也因此,「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成為爵士樂人對Trane共同的感受,對其音樂回顧的致敬專輯多如過江之鯽,更遑論他的樂曲被重新演繹的次數,在爵士歷史上鮮有人能企及。

台灣也有這麼一群對John Coltrane滿懷尊崇之意的音樂人,在Trane逝世50週年(1967/6/17逝世)之際,決定發起系列的致敬音樂會。由我、薩克斯風手謝明諺以及國內知名音樂及舞蹈展演空間「享巷」的鼓手老闆Andrew共同策畫,從9/18-9/22在享巷進行馬拉松式、每晚兩個樂團聯演的盛會。橫跨Trane從早期根源咆勃、中期邁向調式探索,至後期靈性追尋的不同風格,台灣本地爵士演奏者將以他們的巧思追憶Trane的影響。而在11月,國內的翻面映畫(B-side Film)也將引進Trane的全新紀錄片「Chasing Trane」,替這波「科川熱潮」推向更高峰,請爵士樂迷們做好準備!!

在諸多盛事正式開始前,在這邊先與大家分享一些國外音樂家對Trane作品的改編。讓我們一起來體驗Trane的音樂魅力以及晚輩們在崇敬下激發的創意!

  Conrad Herwig《Straight Street》(出自專輯【Que Viva Coltrane】)

做為第一次擔任樂團領導者的專輯【Coltrane】(有些重發版又名【First Trane】),Trane在這首《Straight Street》展現鋼琴大師Thelonious Monk的影響,對複雜和弦排列有著濃厚的興趣。這首曲子大部分仍然偏早期些的咆勃形式,但已有一些不尋常的和弦發展。喜愛拉丁音樂的長號手Conrad Herwig曾編作多張向爵士樂大師致敬的拉丁改編,【Que Viva Coltrane】就是向Trane取經,而《Straight Street》在增添拉丁風味後,彷彿也讓困難的和弦聽來簡單了些。

Mark Turner《Moment’s Notice》(出自專輯【Yam Yam】)

僅僅是他的第二張作品,【Blue Train】的《Moment’s Notice》就已註定讓Trane名留爵史。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半音上下行和弦排列,在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的版本進一步把節奏壓縮,本來在兩小節八拍的和聲節奏,硬是被擠進五拍中,對演奏者來說難度非常之高。當時才是初生之犢、現已成就大師地位的鋼琴手Brad Mehldau和吉他手Kurt Rosenwinkel彈奏起來格外輕鬆寫意,無視於和聲加上節奏的雙重挑戰。

Jean-Michel Pilc《Giant Steps》(出自專輯【Welcome Home】)

《Giant Steps》是Trane對於和弦排列的終極挑戰,也是所有後世爵士樂手必須面對與跨越的高牆。有無數的年輕新秀在人生第一張專輯選擇這首曲子來證明他們的能力,尚屬新生代的鋼琴家Taylor Eigsti和超新生代Joey Alexander(註1)就是兩例。法國鋼琴瘋子Jean-Michel Pilc與Francois Moutin、Ari Hoenig所共組充滿想像力與毫無即興邊界的三重奏,以不可能的任務主題曲行進展開,俏皮的引用頑皮豹旋律後,以乍聽鬆散卻異常緊密的五拍詮釋這首難度爆表的作品。將拍子、和聲、節奏支解延伸又重組,他們在短短兩分半鐘就可以帶聽眾坐完一趟雲霄飛車。

(註1)Joey Alexander在2015年錄製第一張專輯【My Favorite Things】時年方12歲

Ravi Coltrane《26-2》(出自專輯【Mad 6】)

由於成長背景的關係,Trane的兒子Ravi其實就音樂風格上來說一點也「Trane」,反而比較接近80年代中期由薩克斯風手Steve Coleman領導的M-Base風格。唯二繼承的,或許就是Ravi對薩克斯風這項樂器的選擇,以及腦中對音樂實驗的熱情吧。即便如此,Ravi還是在專輯【Mad 6】選了《26-2》向老爸致意。此曲Ravi直接使用五拍《Giant Steps》和弦行進做為前奏(主要是三個中心調性的和弦互換,不完全與《Giant Steps》相同),主題與即興則轉換為九拍。瘋狂切分的貝斯線條與陰暗的和聲配置則明示著Ravi的M-Base背景。

Lionel Loueke《Naima》(出自專輯【Coltrane Raga Tribute】)

《Naima》是Trane獻給他第一任妻子的情歌,但是來自西非貝南的吉他手Lionel Loueke將這首原本舒緩的敘事曲注入濃厚的非洲節奏風格。前奏中,Loueke以在琴弦下塞紙的方式製造類似非洲弦樂器Kora或是Kalimba(拇指琴)的音色,並敲擊吉他琴身模擬非洲Talking drums(對話鼓)。變身三拍的節奏,Loueke不停在音樂流動之際製造各種節奏式的聲響。薩克斯風大師Wayne Shorter在50年代末期和Trane相識相交,在一起練習與研究音樂一段時日(註2)。因此,旋律由其以高音薩克斯風演奏再適合也不過。Loueke在曲目行進間不忘引用Shorter的舊作《Juju》,相信會讓資深樂迷會心一笑。

(註2)Shorter在60年代部分曲目的寫法如《Night Dreamer》、《Virgo》均受到Trane的影響,再加上多張專輯節奏組成員與Trane的經典四重奏重疊

Herbie Hancock《So What/Impressions》(出自專輯【Directions in Music: Live at Massey Hall】)

Trane的作品《Impressions》和他的前老闆Miles Davis的曲子《So What》和弦完全相同,旋律倒是由作曲家莫頓顧爾德的《Pavane》以及拉威爾的《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拼湊而成。原曲快速剽悍的風格,在Herbie Hancock的巧手下變成中板深沉的氛圍。貝斯手John Patitucci在前奏偷偷運用Trane另一首名曲《Equinox》的旋律做發展,並在樂曲進行中和鼓手Brian Blade聯手推動著曲子的情緒堆疊。我非常喜歡小號手Roy Hargrove一些「Inside/Outside」(在2’21開始即興時大膽的用音真是太銷魂!)的手法,而Michael Brecker兇猛的氣勢也與Hargrove不相上下。全明星的陣容,絕不落俗套的詮釋手法,非常推薦。

Brooklyn Raga Massive《Alabama》(出自專輯【Coltrane Raga Tribute】)

Trane對於印度音樂的熱愛由他將兒子以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為名可見一班。而許多曲目借用印度音樂的「形」為出發點進行實驗,也是眾所皆知。紐約有一群以演奏印度音樂為主的同好組織「Brooklyn Raga Massive」,經常舉辦各種跨界音樂的演出以及實驗,非常活躍。今年他們特地用印度傳統音樂特色詮釋Trane的樂曲,發表這張非常精采的【Coltrane Raga Tribute】專輯。在這首背景意義沉重的《Alabama》中,由Sarod(註3)、小提琴及印度笛展開類似印度音樂的「Alap」段落(註4)。塔布拉鼓接手節奏的鋪陳,旋律則由上述三樣樂器以及薩克斯風交錯演繹,最後在混沌中交集畫下句點。

(註3)一種印度弦樂器,類似西塔琴但是沒有琴格、用彈片撥奏

(註4)印度音樂中,沒有固定節奏的舒緩即興片段

 Marc Ribot《Sun Ship》(出自專輯【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Trane的生涯尾期邁向靈性追尋和自由即興的境界,專輯【Sun Ship】絕對是代表作之一,也是對其經典四重奏組合解散的倒數計時之始。專輯中的貝斯手Henry Grimes在幾十年前曾與前衛薩克斯風大師、Trane的同僚Albert Alyer共事,此後卻消失樂壇,直到吉他手Marc Ribot在幾年前重新演奏Alyer的樂曲才重新江湖。在此輯中他們與鼓手Chad Taylor詮釋多首【Sun Ship】的曲目,同名曲《Sun Ship》以連續的四音動機狂暴展開,直接踏入未知的即興領域。非常重現Trane當年的冒險精神。

 

當然,改編的版本眾多,無法一一為大家介紹,僅能簡述這幾首最具代表性的改編。其他有趣的版本,就請大家參照歌單,自行發掘囉!

林華勁
林華勁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