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
【引言】《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詞源自葡萄牙文「Barroco」,是「奇妙怪異的」意思,最早時常被珍珠商人拿來形容形狀不規則之珍珠,而後逐漸演變為「奇妙的藝術」之代名詞,由於十七世紀的藝術相較於十六世紀,感覺上更加奇妙,當時的藝術遂贏得此一稱謂。音樂史上的許多用語常借自藝術,《巴洛克》也不例外,同時期的音樂也被稱為巴洛克音樂。若以時代來區分,大約是1600年至1750年為止的150年,但年代的區分方式並不是很妥當,因為文化的傳承是有重疊性的,每一個時代的開始或結束,通常與前後的時期產生交集,此處把巴洛克時期的結束放在1750年,是因為這一年乃巴洛克時期集大成的音樂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去世年份。 巴洛克時期在古典音樂史上是一個奠基的時期,許多音樂形式都在此一時期確立,其中之一就是歌劇(Opera)。當時的音樂家以簡潔的和聲為背景伴奏,並將他們喜愛的詩與音樂結合,就形成了歌劇的雛型。這樣的東西以義大利為主,尤其在拿波里地方,形成了所謂的《拿波里樂派》,代表性作曲家是史卡拉第(Al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一共寫了100部以上的歌劇。史卡拉第除了在歌劇上的龐大數量外,由於他在羅馬擔任聖瑪利亞大教堂副樂長的職務所需,也寫了不少教會音樂,清唱劇(Cantata)的形式正是由他所確立,而後巴赫再將其發揚光大。 歌劇以外,巴洛克時期的器樂作品已經大放異彩,特別是協奏曲(Concerto)形式,也是在巴洛克時期開始確立。協奏曲原在拉丁文中有「爭論」之意,巴洛克時期的人很喜歡獨奏樂器與合奏的對比之美,許多音樂家都留下了精采的協奏曲,例如出生於義大利的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1),他曾擔任女子音樂院的教師,因此留下不少寫給學生演奏的多元化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直到今日都仍是暢銷歌。 巴洛克時代的壓軸巨匠是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韓德爾、巴赫,三位都是今日德國,當時是神聖羅馬帝國地方的人。泰雷曼曾經就讀萊比錫大學法律系,但其音樂天份難以被埋沒,終於還是走向音樂一途。他在許多地方擔任過音樂相關職務後,最後受聘於漢堡市擔任音樂總監到老。泰雷曼生前的聲譽非常高,是各方爭相邀請的對象,作品數量超過數千首,其中又以《餐桌音樂》最為有名。相對於同時期的巴赫,泰雷曼的音樂不那麼雋永,但卻更活潑有趣,換句話說,巴赫的音樂走在時代之前,泰雷曼則符合時代需求,因此得以在生前享有盛名。 說到巴赫,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家族。巴哈家族自十六世紀以來歷代都是音樂家,巴赫從小就耳濡目染,18歲就以小提琴家的身分,在威瑪當地展開職業音樂家的生涯,之後轉往安斯達特教堂擔任管風琴手。當時巴赫做了一件令人尊敬的事情,他特地請假一個月,步行到德國北方的呂貝克(Lubeck),只為了一睹管風琴大師巴克斯泰烏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的演奏。此行給他頗大的啟發,包括《d小調觸技與復格》等偉大的管風琴作品源源不絕的寫作出來,巴赫以青年才俊的姿態成為與巴克斯泰烏德齊名的管風琴家。 在換過幾次工作後,巴哈遷移到柯恩擔任宮廷樂長,為了提供宮廷需求,這段時期寫作了比較多的器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正是此時之作。1723年,新興的中產階級城市萊比錫需要一位教會樂長,市政府中意當紅的泰雷曼,但泰雷曼無意跳槽,此一職缺遂由巴赫遞補。對大師來說,這個工作稍嫌委屈,因為並非當局首選而委以錢少事多的工作量,多少消耗了巴赫的音樂熱忱,幸而虔誠的宗教信仰支撐巴赫工作不輟,包含《馬太受難曲》與200首教會清唱劇在內的大量的教會音樂作品皆產於此一時期。另一方面,巴赫的音熱忱部分轉移去指導萊比錫大學的音樂社團,《咖啡清唱劇》就是他與學生社團合作的產物,這部作品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 巴洛克時期最耀眼的天才非韓德爾所屬,神奇的是,韓德爾的出生地就在巴哈家附近。韓德爾25歲就當上漢諾威宮廷樂長,可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但他竟然做了一年就辭職而轉往英國發展,此舉讓漢諾威國王非常不悅。無巧不成書,漢諾威國王不久後竟然繼承英國王位,是為喬治一世,韓德爾這下子可慘了,幸而他心機夠重,趁新國王搭船遊覽泰晤士河時,另雇一條船故意巧遇國王,在船上演奏堂皇的管弦樂曲《水上音樂》,新王因而龍心大悅,遂與韓德爾盡釋前嫌。 韓德爾最大的成就在於神劇(Oratorio)。前文提到巴洛克時期的閹唱男高音橫行霸道,使音樂家在歌劇創作的品質上大打折扣。山不轉路轉,韓德爾的因應之道是轉往神劇發展,神劇不用戲服、佈景、或動作,劇本則來自宗教性題材,是將歌劇之繁瑣複雜昇華至純粹的表現方式。韓德爾帶動英國的神劇風潮,尤其是描述耶穌降生、受難與復活的《彌賽亞》,更是古今神劇中的經典,相傳喬治一世親臨觀賞時,在《哈雷路亞》大合唱之處感動到起立致意,此曲魅力可見一斑。
『MUZIK古典樂刊』編輯部
『MUZIK古典樂刊』編輯部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