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史特勞斯: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理察‧史特勞斯: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羅仙
羅仙
西元1944年,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維也納度過他80歲生日。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讓他充滿憂傷,預知自己一生將要結束。1945年德國戰敗之後,柏林、維也納等地的劇院也遭到破壞,過去繁華的榮景已經消失,這對理察‧史特勞斯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情緒也直接反映在作品上。 戰爭結束後,理察‧史特勞斯專注於自己的音樂創作中,然而同盟國的軍官及士兵卻不斷前往拜訪他,其中有一名叫做蘭斯(John de Lancie, 1921~2002)的士兵非常特別,他是美國匹茲堡管弦樂團的雙簧管首席。兩人「以樂會友」相談甚歡,一起討論音樂也拍了些照片。但是,當蘭斯問起理察‧史特勞斯是否願意為雙簧管創作一首協奏曲時,他卻堅定地說:「不曾想過」! 事後蘭斯回憶,「當時真是糗斃了,我認為理察‧史特勞斯對這個提議完全沒有興趣!」不過事實證明,老作曲家是有意願的。蘭斯離開不久之後,理察‧史特勞斯開始為《雙簧管協奏曲》打草稿,他在樂譜上寫著:「雙簧管協奏曲1945/一位美國大兵的建議/芝加哥來的雙簧管手」,足以說明了蘭斯打動了理察‧史特勞斯。此曲於1945年十月完成,並在隔年二月首演,理察‧史特勞斯特別寫了一封信邀請蘭斯參加首演,不過當時他正前往費城管弦樂團就任新職不克前往,於是理察‧史特勞斯把美國首演的權利授權給蘭斯,作為回報。 這首《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Oboe Concerto in D major》是以三樂章不間斷的方式完成,第一樂章的形式上與奏鳴曲式相似,但架構更接近幻想曲,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在第一個段落中,主題在大提琴簡短的動機中開始,而雙簧管主奏自然地展開旋律,可以特別注意伴奏的動機在各個聲部間流竄的過程,作曲家以相當精巧的方式設計配器,宛若是以雙簧管為主奏的室內樂作品。 進入第二段前,理察‧史特勞斯先以小提琴演奏穩健、溫和的過門旋律,緊接著主題是由雙簧管以俏皮的模樣呈現,單簧管與主奏對話,為樂念增添許豐富的色彩。隨著樂曲的氣氛逐漸高漲,樂團與主奏之間的關係時而競爭時而合作。到了第三段之後,將先前小提琴所演奏的過門旋律加以發展,並且賦予田園氣息的氛圍,可以感受到清新的氣息。當木管的音響逐漸轉弱之後,樂曲悄悄地進入第二樂章。第二樂章的伴奏音型,是由第一樂章的兩個主要動機所組成,分別是大提琴的伴奏動機以及過門旋律的動機,此外理察‧史特勞斯特別標示「如歌的(Cantabile)」,在恬靜、平穩的主題中要求演奏家充分表現雙簧管的歌唱性,加上弦樂細膩的伴奏,為樂曲帶來充滿想像力的畫面。此外,進入第三樂章前,史特勞斯特別安排了一段裝飾奏,一方面發揮雙簧管的特性,此外也讓音樂的情緒得以延續,直接延伸到第三樂章中。 第三樂章是一首活潑的輪旋曲,主題先是由雙簧管以輕快的方式呈現之後,在長笛的陪襯下反覆奏出相同的旋律,當樂團逐漸增加力度之後,呈現豐富的音色與趣味性,接下來雙簧管奏出第二主題,這段旋律是由分解和弦與三連音所構成。當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突然強而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題時,特別強調此一主題開頭的節奏,逐漸堆積出澎湃的段落。木管樂器承接旋律之後,雙簧管、單簧管和低音管輪流以卡農的方式,呈現第一主題。在第三樂章中,理察‧史特勞斯將前面兩個樂章的素材加以排列組合,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這種作曲方式也是德奧樂派作曲家最擅長的技法之一。例如,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以纖細的處理方式,由小提琴與中提琴輪流歌唱。最後在一段裝飾奏過後,樂曲重新以快板的方式展開尾奏,以自由的型態活用所有素材,在一連串流暢快速的音群中,使曲子充滿一氣呵成的面貌,完成全曲。 理察‧史特勞斯從小受父親影響,一直把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當作榜樣,雖然他後來曾迷上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創作方式,但在晚年還是回歸到純真美麗的樂曲風格,《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便是理察‧史特勞斯反璞歸真的代表作品。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