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專訪 / Cloud 雲浩影最新專輯《TOUCH OF ABSENCE》從無我中重遇真我

KK專訪 / Cloud 雲浩影最新專輯《TOUCH OF ABSENCE》從無我中重遇真我

演藝圈如一面放大鏡,常會將人性纖毫畢現。從素人成為歌手後,雲浩影(Cloud)愈發體會走進工業「做音樂」遠比預期複雜,所要兼顧的不只是站在舞台上,挖空心思和高度自信地獻上最好;回到日常亦不能鬆懈,必須保持謙遜去不停鍛煉技藝,有時還得承受好些無關工作的輿論⋯⋯可真考驗意志。


「明明我本身都幾精靈,但現在好似⋯⋯未夠精靈。」Cloud自評個性自卑卻又完美主義,「容易太執着結果,反而局限了可能性,令收穫不似預期。」她檢視得失後,逐漸領悟凡發生的皆有意義,「第三張個人音樂專輯《TOUCH OF ABSENCE》就見證這一年來,我學習放手、相信別人,容讓一切自然地流過生命的成長歷程。」

活在「Me Generation」時代,人人強調「愛自己,做自己」,但所謂「自己」到底是甚麼?這乃是需要窮一生去追尋的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足以釐清和定義的事。


Cloud 就現階段去梳理來時路,有感年輕時的想法實在比較單純、稚嫩,「何解鍾意音樂?理由好簡單,就是享受唱歌時的快樂,又想將當中感受與人分享。不過,自小比較細膽多顧慮,所以都輾轉花了些時間,才立定決心要為夢想,試一試、闖一闖。」


不畏虎的初生之犢,經歷2020年參加《全民造星 III》的考核,於總決賽獲得第四名後,繼續原來的文職工作並兼職歌手,於2022年簽約寰亞唱片正式入行,同年旋即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The Cloud》,又摘下叱咤頒獎禮「女新人金獎」;接續再開展了不同的歌唱、戲劇的嘗試,又炮製了口碑不俗的第二張專輯《INTRODUCTION to PAIN》;今年,努力總算獲得肯定,重登叱咤頒獎禮、憑〈回憶半分鐘〉榮獲十大歌曲及「女歌手銅獎」,這令其深刻體會——


「年輕時,我比較多執念,好想獨自解決好多難題、掌握所有事情的走向。直到成為歌手之後,發現若果欠缺了家人無條件的支持、同事和同業不計較的付出、還有樂迷無限量的愛護⋯⋯單靠一個人是成就不到『雲浩影』的音樂。」事隔數星期,Cloud 就最新專輯《TOUCH OF ABSENCE》與 KKBOX 編輯室再談沉澱過後的得獎感受時,仍然心繫着一路上每個曾給予其支援的人。



「每一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伴隨人生中發生的事情而成。」

《INTRODUCTION to PAIN》反映她較固執和低包容度的階段。「那時總要求事情按我的期望發展,只接受一種結果,不容易開心。小至影一張相,我都會擔心效果不夠靚,素顏拍攝又無安全感,不停想修正或重拍。」久而久之,她察覺,「點解 Instragram 每格相,都是同一妝容、同一表情,所有畫面感覺反而好假?我反思,原來當自己過度執着,別人為表尊重和遷就,都會難以發揮,互相抑壓創意。」

可幸 Cloud 亦擁有勇於改進的特質,「不想悶親同事和樂迷(笑)!新專輯《TOUCH OF ABSENCE》進入願意開放心靈、樂於探索的新階段,立志學放手、多聆聽和信任別人。」藉一首歌到一首歌,她醒悟愈想了解真我,愈要多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才能破除言行或思維上不自知的盲點,透過更多角度的衝擊,迸發意想不到的火花。


開闊卻不空虛的心房

「繼《INTRODUCTION to PAIN》,《 TOUCH OF ABSENCE 》再請來 Miss Bean 擔任 Creative Director,主力負責專輯的概念及攝影。」Miss Bean 就 Cloud 的狀態,引用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Kitaro Nishida)的「純粹經驗」和「場所」概念,為專輯構思出「缺席的觸感」的主題。「這好比心房、『從無到有』的心境。當一個環境愈空曠,就愈能容納更多情緒和想法,正好代表我現時有志打破既有的認知框架,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跟別人和世界的關係。」


《TOUCH OF ABSENCE》又融入大自然「雲、雨、霧、冰」無限循環的意象,「以雲來到凡間的不同狀態,例如寒冷時結成冰、積聚沉重時下雨,比喻人生不斷變化的現實,鼓勵人包容情感流動。」完成《INTRODUCTION to PAIN》由痛而生的歷練,新專輯嘗試運用「缺席於自己的人生」的抽離或旁觀視角,保留空間去觀照種種日常,達至完整的自我轉化。


呈現多元情感,《TOUCH OF ABSENCE》收錄的派台歌曲〈Dizzy〉、〈慢性分手〉、〈世界多了一個陌生人〉、〈引我笑〉,以及 Side track〈雲的自述〉和翻唱 Sasha Sloan 的英語歌〈Older〉,層層遁進地演繹 Cloud 不同的內心面貌,讓樂迷得以聽到一個「更立體的雲浩影」。


別陷於進退失據的泥沼

「第一首派台歌〈慢性分手〉不只談愛情,也談生活。」Cloud 解說這首由吳林峰作曲、小克填詞的單曲,表面寫兩個人愛到樽頸的困境,內裡寫實道出一個人無法面對自己、逃避問題成慣性的可悲。


「最初我乍聽『未算十分好/未算十分差』,還想:不好不壞,不就是夠穩定嗎?但橫跨個多月的錄製,我再三咀嚼曲詞、特別唱 Live 時,終於感受到這首歌如『冰』,既冷酷、不流動,甚至帶攻擊性,令人心生痛感——人生棘手是進退失據。例如當你明知工作不順,卻不敢裸辭、只顧憂慮未來,終究不會帶來任何改變。那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只無奈,過度期望事情會自行轉好的空想,更會慢慢地蠶食人心。」


曾遇「繼續當文職」還是「大膽追音樂夢」掙扎的 Cloud,慶幸當初做出無悔抉擇,現在才有機會跟大家唱起這首歌。「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各有不同傾向去面對情緒。以往我偏逃避型,有段時間即使願意面對,但思想和手法卻像鑽牛角尖;近年人成熟了、心思沉穩了,就懂得當事情無法解決,繼續勉強亦無幸福,不如撇脫地轉念,待更適合的時機再出發。〈慢性分手〉就點明與其深陷慢性疾病的狀態,不如灑脫地『切咗個瘤』,或嘗試『仲有冇得醫治』,而非繼續視若無睹地拖延,那是會死的。」


跳脫與壓抑之間

第二派台歌〈Dizzy〉卻跟風格大不同,見幾分自在及慵懶。「之前慘夠了(笑),初聽〈Dizzy〉的 Demo 就想:是時候讓大家看一看我的古靈精怪,這可說是個人歌單上暫時最活潑的單曲。」搞怪的 Cloud 還即時扮獅子、幽默地輕「吼」一聲「,「平日我錄音或工作若有蝦碌,都會暗暗發出『嘩~~』的咆哮聲(笑)。」


〈Dizzy〉處處營造新鮮感。「我較常跟阿道(蘇道哲)合作抒情歌,聲音偏輕柔和圓渾;與〈Dizzy〉的監製 T-ma 則共事次數不多,但他對聲音有獨特要求。他較常和女團合作,偏好跳脫或女性化的音色。另外,MV 亦特別設計多款可愛造型,或安排狂轉圈轉到暈、倒瀉牛奶,傻氣行徑都幾『我』。」原來 Cloud 是群體中的「搞笑擔當」,「我很樂於當 Entertainer,發揮喜感氹家人朋友開心。希望〈Dizzy〉 Think out of the box 的得意歌詞和影像,還有收錄音樂底的有趣聲音,似棉花糖雲的無規則狀態,可為細心聆聽的你帶來樂趣。」


懂得逗樂別人,又是否等於懂得逗樂自己?由 Yungie 作曲、黃偉文(Wyman)填詞的第三派台歌〈引我笑〉,就談到一個人「心情受困,不懂得笑」的身心矛盾。「Wyman 對每個歌手都自有觀察或想法,大家不必要求他必須寫甚麼,他都能夠善用歌詞來碰撞出創意。〈引我笑〉中,Wyman 就帶着『好少見 Cloud 笑,想知佢笑會點?』的好奇,寫出自我成長的孤寂,那種『像毛毛雨、不是很傷心卻會弄濕你』的躁動感,亦恰好對照近期心境。」


Cloud 感性的說,演藝工作環境總是大夥兒嘻嘻哈哈、狀甚熱鬧,「但錄這歌期間,我剛好從家裡搬出來獨居,終於發現有伴和獨處的反差多強烈。記得有晚拍完喊戲回家,心頭仍有傷感犖繞不散,本來想繼續喊,但發現身邊無人,哭泣聲並沒意義(笑),就收拾心情和冷靜下來。經驗的對比,令我察覺原來內心好需要安全感,也期待有人陪伴,就算共處一室不說話亦比較安心。」


學會獨立、面對分離,從來是艱難的課題。「像 Daniel Toh 作曲、周耀輝填詞的〈世界多了一個陌生人〉,則如一場轟烈澎湃的黑色暴雨,令我滿有末日感。」Cloud 初聽旋律,「已即時聯想起《Interstellar》那種空洞感。從收 Demo、錄歌到正式派台約一年間,我和團隊亦多次就編曲、歌詞和唱法等,進行不同程度調整,希望展示兩個人如微塵般在浩瀚宇宙之間相遇過,最後還是不得不分別的虛無。」


期間,Alex Fung 曾建議 Cloud 將輕盈的唱法切換為爆發的腔調,「是不錯的嘗試。加上耀輝老師的優美歌詞,展現了相遇過、有美麗火花,卻仍遺憾要分開的憂傷,末段更如問句般,展現『到底怎樣於愛情中找到對的人?』的無力感,徹底擊中我的心。」



成為互相燃亮的一點光

從無到有,再歸於虛,我們終會明白喜怒哀樂不過是流經人生的情緒,而專輯的小驚喜〈雲的自述〉,作曲人 Yungie 和填詞人陳詠謙,就以雲淡風輕的曲詞引領 Cloud 激蕩的心回歸安然。「整張專輯的曲詞,很樂見不同單位投放想像,也體會為自己、為別人保留彈性的玩味。我偏好跟填詞人的溝通保持一定距離,不會有指定要求,更期待看他們對自己有何觀感,又會如何自由發揮。」


從收到〈雲的自述〉的曲詞、錄製到投入演唱,「我摸索到很多脈絡和細節,領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態。像〈雲的自述〉曲風舒服,但陳詠謙的詞卻一矢中的,用文字點出和看穿我的自卑軟肋!」Cloud 為創作人的敏銳觸覺感奇妙,「這首歌就像自我安慰的情書。」


縱使,Cloud 自冀當下「未精靈」,「但每做一張專輯,對個人言行處事和音樂等方面,都帶來新啟發。我感激大家陪伴自己完成《TOUCH OF ABSENCE》,一起紀錄第三年音樂生涯的感悟,亦想藉着最後作結的翻唱曲〈Older〉的寄意——當我們隨歲漸長,回看父母的角色,既會懂得體諒他們曾經歷的考驗,明白他們首次學習做大人的困難,同時也作為一種自我提醒——面對未來的無常,我們亦應該多騰出心裡的空間,思考要做一個怎樣的大人。當刻我期盼,日後不只支取別人的力量,也用自己的音樂給予別人能量。」





Ko Cheung (Echo)
Ko Cheung (Echo)

Related Albums

Latest articles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Press Ctrl + C 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