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專訪 / 我在音樂中等你——鄧小巧《I’m here Live 2025》

KK專訪 / 我在音樂中等你——鄧小巧《I’m here Live 2025》

萬物的存在非必然,人生中每一次機遇,都可能是最後一次。「若然我們珍惜每一刻,曾經用心試過活過,那怕結果不似預期,至少沒甚麼好抱怨和遺憾。」人稱「療癒系女聲」的鄧小巧笑說。


當下的雲淡風輕,全屬跌宕後的感悟。2019 年小巧榮獲叱咤女歌手銀獎後,一度經歷事業低潮期,沒想到旅居加拿大期間巧遇真愛,成婚後於丈夫和親朋支持下,又回到香港為夢想重新出發。悲喜得失之間,她發現「意念創造實相,想像終會發生」,「除了肉身的痛楚之外,其他的痛苦或焦慮,或是源於過份的執着。」心隨境轉的她,睽違六年重訪麥花臣舉辦《I’m here Live 2025》,繼續用喜歡音樂表達所思所感,與有心人共鳴共振。


且唱且珍惜的機遇

於 KKBOX 編輯室跟久違的小巧再相見,談談《I’m here Live 2025》的籌備情況,聊聊最新派台新歌〈其實痛是你的想像〉,還有年前已推出的多首單曲〈神愛世人〉、〈討好式戀愛〉、〈白髮齊眉〉、〈只記住你〉和〈瀟灑〉等創作故事,不難察覺她的氣息更見容光煥發、心情亦更從容自若。



隨之,又回想起,2022 年小巧和摯親好友藍奕邦合作的《KKLIVE PLUS | 鄧小巧 X 藍奕邦:WE ARE HOME》演唱會之上,兩人曾以多首心靈之歌,勉勵別人也自勉——「苦行中長大/在社會不怕暗」,那怕世道無常,但我們仍可憑善良和機智,為人生開創更多可能性。看來小巧在這趟實踐過程中,同樣收穫不少、成熟不少。


「人大了,學會凡事『溫柔以待』是重要的課題。」小巧解說,今次演唱會命名「I’m here」,多少源自這些年來的自省與再思。「簽約新公司以來,跟團隊們一直努力創作新歌,有意預備下一張專輯之用,但作品的醞釀尚需要點時間,暫時有待安排。至於演唱會方面,其實早於年前已有計劃,而香港中小型演唱場地的選擇和檔期較為吃緊,所以等了又等,難得於今年等到麥花臣的 4 月檔期,跟團隊也就馬上把握機會,密鑼緊鼓開始各項籌備工序,期望親身在舞台上與樂迷分享最新音樂動向和作品。」


相對雙人騷,小巧有感單人騷的體驗截然不同,「跟好友共同演出,我會照顧好對方的情況、互相協調火花,那些化學反應固然快樂和好玩。單獨表演的話,則是另一種節奏和狀態,例如我會更偏好圍繞個人歌曲和心情出發,全然地從歌曲流程、舞台設計到燈光等,深入詮釋『我』的音樂和精神核心。當然,這情況下的籌劃及演出壓力會更大,始終效果是好是壞全是自己的責任。」


「在這裡」的雙重寄意


縱然小巧預視個唱時間緊迫且考驗不少,可是她還是滿心期待去接受挑戰和享受舞台,畢竟如《I’m here Live 2025》之名,有幸重臨舞台絕非必然的事,因此她很渴望「在這裡」與眾同歌同樂的每一瞬間。


「約莫上兩年已萌生『I’m here』概念。記得疫情幾年間,我不是只定點停留香港或加拿大,而是會不停穿梭來回兩地之間,不過很多同業或朋友們不知情,所以他們有時在街上遇到我,都會好驚喜:『咦,點解你喺呢度?你唔喺做緊乜乜乜?你唔係去咗邊度咩?』諸如此類的對話,幾有趣。」


這引發小巧聯想,「人的認知和記憶很奇妙吧?我們好多時『以為係咁』或『認定了』的事情,並一定會如預想般進行、發生,甚至可能只是想像,但大家總是容易傾向選擇性的感覺或記憶,繼續將很多東西當成事實。」沿此觀察和感受,她構思以「I’m here」為命題,透過不同新舊歌曲貫穿演唱會,與樂迷一同尋問「親近與遙遠」之間的距離,在「親密與疏離」之間的關係,還有「存在與被存在」、「需要與被需要」等情感狀況。而有關題旨又不僅觸及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同時也涉及每個人的自我認個及自處能力等。


「演唱會主題可劃分成兩重意思和層次。」小巧拆解,「其一,『I’m here』可以直接解作『我在這裡/我喺度』,意指每個人都有想向人認證自身存在的欲望,心深處都『需要被看見』,而擁有向外界道出內在心聲的能力,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求生本能;其二,『I’m here 』亦可另外解為『我一直都在這裡/我一直都喺度』,代表我重視自己之餘,同時也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是一種想要告之你關心的人:『當你有事時,我會願意在這裡等待和陪伴』的心意,也是一種關愛與同理的體現。」


而每個人又常會於這兩重狀態間,長期地來來回回,「就像不只樂迷需要我的音樂,我的音樂同樣需要各位聽眾,雙方一起透過旋律和曲詞各取所需、互相支撐。」小巧有感:「每一個『我』加起來,就是『我們』,當『我們』將心房關閉,就只餘下『我』。能夠用音樂作為一扇門,跟大家互相連結是很幸福的事。」


隨性而來的感染力


由此小巧又提到,不時有樂迷向她表示,無論如〈白髮齊眉〉、〈只記住你〉、〈討好式戀愛〉、〈瀟灑〉等抒情歌曲,或是〈四大發明〉、〈精神餵飼〉等較電子作品,「大家都會聽出治癒感、療傷感,總之好『心靈』,這些迴響幾得意。」她試從歌者角度分析,「何謂『鄧小巧的音樂風格』?大概可從『音樂的內容』而非『音樂的類型』去理解當中特性。」


小巧自覺偏向隨性型歌手,「做音樂的動機簡單,就是出於個人興趣,將歌曲當作一種表達情感的媒介和載體。我的電話裡有一個『Concert Idea』備忘錄,將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想,每首歌曲的感覺或聯等紀錄及整合下來。」通常每首都有初步構思,去承載某些情緒難題,總結一些階段和關係或捕捉某些愉快時光等。「但創作或錄製方面卻不至於刻而為之,我希望更純粹地享受跟團隊合作和演唱的旅程。」或因全情投入,使作品不管是溫和、玩味或跳脫的,「樂迷都會感到有人陪伴和放膽活着的感覺吧?」



相信歌曲自有其生命,小巧又樂見眾人以各自觀點和經歷,為作品延伸更多獨特的解讀及意義。「我創作和錄製時,已享受了每首歌的感覺和故事,故也期待作品跟樂迷相遇後有機地發展出其他可能性。」譬如〈神愛世人〉剛推出時,小巧曾經收到樂迷 Inbox,「對方表示從父親病危住院到病逝期間,慶幸有這首歌陪伴其度過艱難和孤單的日子。又有樂迷分享,當其妹妹患病和臨終前,常會反覆聆聽我的每首歌曲去獲取精神支援,他們很想多謝我創作了這些音樂。」


樂迷的生命故事令小巧感觸良多,「坦白說,我起初入行做歌,真的沒預期作品會陪伴別人走過怎樣的路程。直到入行既久,不但自己的閱歷漸多,原來樂迷也同步成長,我唱歌、別人聽歌的時候,不只體驗到音樂的樂趣,還不知不覺透過音樂交流了人生,一起為歌曲賦予更多層次、遠超原初的創作意念與價值。」


別放棄相信與想像


互為啟發的點滴,亦令小巧有所變化。「近年家姐問我:何解你整個人好像不同了?但有時我回看舊照,都 Feel 到從外觀到人生,似乎都進入一個比較冷靜沉澱的階段,看來樣子都祥和一點,不知道是否相由心生(笑)?」就此,她很坦率地承認,年少確曾有過性情較執着、行事為人直接又多梭角的時期,「總是想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事與願違就好易忟憎之類。」向好處想,這是做人有原則性,但反過來,也容易導致人際關係緊張、造成精神緊繃。


可幸,多得同行者的引導與包容、音樂的薰陶,還有時間的洗鍊,小巧逐漸從一些失效的溝通、錯誤的選擇中,再三檢視和修正自身不足,也學會珍惜一些有愛的關係、從擇善而從的抉擇中,認清個人的能力和長處,慢慢摸索出自處、與世界相處的平衡之道。「情緒長期暴走、時高時低,實在不健康也無補於事。」


新歌〈其實痛是你的想像〉就是反躬自省後的成長心聲。話說大學畢業那年,小巧曾到台灣九份旅行,並於某間茶室遇上一幅字畫,其上寫有南宋無門慧開禪師的詩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時年輕她只覺文詞優美,卻未懂內藏意涵。


待多年以後,經歷連番事業考驗、與愛人修成正果,和全人類齊歷社會和疫情等變幻,她憶起詩文,終於細味到箇中「心無罣礙,平凡是福」的深意,繼而將之轉化成〈其實痛是你的想像〉曲詞。「這首歌不是要否定人的痛苦或煩惱,而是想提醒自己也鼓勵大家:必須分辨清楚痛苦的源頭和成因,別庸人自擾、自製情緒漩渦或深陷其中。唯有肉身的傷患和痛楚,無從逆轉或難以克服,但再心如刀割的思念、憤慨或恐懼,無非是來自主觀意識經驗的情緒反應,只要我們不放棄生存的信念,只要一天尚有呼吸,仍然可以有能力運用意志、想像和時間, 跨越情緒角力造成的痛苦。」


實相來自思想與行動


這份啟迪,也從音樂延展至生活。「除了專注音樂事業,我亦花很多時間投入家務、烹調、園藝和陶藝、行山或玩貓等日常活動。這不為尋找靈感與否,而是單純想活好人生。」小巧相信知行合一很重要,「沒理由我邊唱療癒別人的歌,自己卻生活得很混沌無力吧(笑)?再者,年紀愈大就愈覺得,身體和心靈健康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平日我都經常祝福樂迷『平日快樂!』,不要等甚麼情人節、聖誕節才來慶賀。」


當下的自覺,也是為了未來而着想,「不曉得 50 歲是怎樣,但我從現在起就會照顧好身心,假如到時仍有表演機會及舞台,希望仍有體能和氣力去駕馭,而非有心無力地嘆息。說到底,這都是對人生負責任的抉擇和表現。」如小巧所言,人生難料、未知數很多,趁當下一息尚存,願我們也能好好珍惜每次相聚、每次共享,在音樂和日常中活出最好的模樣。




Ko Cheung (Echo)
Ko Cheung (Echo)

Related Albums

Latest articles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Press Ctrl + C 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