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時刻變換的搖滾偏執狂-Swans專輯導聆(上)

風格時刻變換的搖滾偏執狂-Swans專輯導聆(上)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Swans 在創作上態度很純粹,完全不理類型、潮流那些「音樂以外的事情」。從1983年他們創團時期開始,他們的音樂就不停地變化,他們的轉變都發生的非常快速,而且都是很明顯的轉變,因此研究他們的專輯是很有趣的事情。 Swans是偏執狂性格,他們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而是在他們專注的層面不擇手段地做到極致(大概以兩到三專輯外加一些EP為單位)。他們每個時期會專注在不同的面相,完成這些目標後頭也不回地就轉換方向,然後Swans的音樂就會出現很明顯的轉變。 在這些過程裡面,Swans 也不像瘋狂科學家只想做實驗,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還會回顧自己曾經創造的聲音,並發表一張集大成的作品,這些專輯通常都會變成經典中的經典,更嚴重的是還會帶給樂迷一種今是昨非的感覺,例如【Children of God】就讓我覺得之前的四張專輯都是「Swans前傳」。 天鵝這種生物要嘛優雅美麗,要嘛聒噪暴戾的,沒有中間值。理解Swans的音樂也不用期待「小品」,反正他們都沒有在客氣的。 傳奇之所以傳奇,主要來自有聽眾能夠記得他們,在Swans來台灣之前,不妨花點時間感受他們在31年間的蛻變。 No Wave時期:【Filth】(1983) Swans的第一張專輯,當時他們的心態是反龐克,想做一些噪音,當時的No Wave運動也影響了這張專輯。彷彿把道路施工敲敲打打的實況搬進錄音室,Michael Gira咆哮一些字眼,【Filth】這張專輯的圖像感是非常直接但抽象的。 這張專輯的歌詞很簡短,幾乎是單字溝通法。卻像海明威一樣衝擊,富有重量。 第一首歌《STAY HERE》,Michael Gira跟著鼓點一起吼著他的歌詞: Be Strong Be Hard Resist Temptation Stick Your Hand In Your Eye Close Your Fist Resist Flex Your Muscles Walk On This Line Look Straight Ahead Flex Your Muscles Be Hard Come Back For More 用力地吼叫,卻不是聲嘶力竭的「表達自已」。而是要叫聽眾注意,乖乖聽好!(老子我來了……)明明是正式專輯,曲子進行到一半卻恣意停下來,這也彷彿告訴我們誰才是老大。 節奏是最重要的。【Filth】這張專輯的結構很特別,每首歌曲都強硬地重覆某種特定節奏,吉他貝斯在這些框架裡製造噪音,而Michael Gira 把自已的聲音當成一種節奏樂器,隨著鼓點吼叫。塞滿耳朵的是尖刺不和諧的吉他,還有讓人印象深刻,好像大型機具運轉的超轟低頻,不時亂入的一些零亂金屬撞擊聲,讓人血壓升高。這時期的Swans只有「噪音」一個意圖,這張專輯以非常直覺的方式展現樂團的特色-力量。 個人認為可以用「非常慢的THRASH METAL」來理解他們這張專輯,在反龐克的共同意識下,噪音其實是一種宣示,這可能不是最能代表Swans的專輯,可是卻是非常有趣、充滿原創性的作品,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會是讓人眼睛一亮的處女作。 【Children of God】(1987) Swans的第五張專輯【Children of God】成功集合了Swans的NO WAVE、工業及哥德面相,整張專輯有頭有尾地鋪陳更大格局。Jarboe的偏執是哥德、唯美、輕飄飄而且半透明的,這和原本充滿黑油味、工人風、超大聲的Swans有很大的落差,經過磨合之後Swans製作出這張粗中帶細的專輯,成為樂團的經典代表作。想要認識早期黑暗、粗殘的Swans,這張專輯是入門首選。 Jarboe的天使美聲加入後,Michael Girar的地獄嚎叫明顯變少,他開始吟唱中低音域的旋律,像《Blind Love》,《Sex, God, Sex》,這些曲子以非常簡單的吉他配置搭配Michael Gira緩慢的吟唱,和他們一貫的超大聲風格不同,比之前的作品「輕柔」許多,卻顯得更黑暗。Jarboe主唱的《In My Garden》和《Blackmail》,天使笑意中隱含的暴力與神經質,大大展開Swans的畫軸。 解散之前:【Great Annihilator】(1995) 【Great Annihilator】是後搖滾迷和金屬迷最容易入門的Swans專輯, 這張專輯建立了Swans吉他音牆的綿密度與緊繃張力,也常被認為是一張後搖滾專輯。 顯然在這張專輯的重點不在詞曲,而是與樂迷溝通的「音樂形式」。封面大大一個∞說明了一切,其實在創作上Swans很不僵固,只是本來不會特别注意他們的吉他,他們卻突然露一手,反而讓人嚇得發抖,他們強得很恐怖。 形式上Swans這張專輯的確比較入世,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很意外。像《Celebrity Lifestyle》這種歌曲如果說是Sonic Youth的歌我也會相信。專輯有大量的後搖滾元素-我非常喜歡這張專輯裡的吉他音牆;它生猛有力,動能飽滿。SWANS本來就很擅長在黑暗中耍暴戾,但很少用整片的音牆對聽眾說話。他們的音階概念很宏觀,和GY!BE一樣帶著藍調基底,音色上偏向Sonic Youth(或者更正確地說,是來自GLENN BRANKA那種低級紐約髒TONE)我很喜歡這樣的組成。後來在【Seer】、【To Be Kind】 等專輯中也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吉他音牆──當然,是進階版本。 在Swans不停蛻變的進化史中,【Great Annihilator】這張專輯代表的是和新時代的接軌,雖然在媒體的討論不多,但很多新樂迷都提到自己接觸的第一張Swans專輯就是這張,可見它的平易近人。 【Soundtracks for the Blind】(1996) 如果要我在【Filth】、【Children of God】、【White Light From the Mouth of Infinity】和【Great Annihilator】選一張最好的Swans專輯,我沒辦法決定,因為它們都太出色了。不過,如果要問我最喜愛的Swans專輯,那還是【Soundtrack for the Blind】。 這張專輯是2CD ,總長142分鐘!直白的說是兩小時又二十二分鐘耶!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實在太長了,誰能聽完啊?可是如果你曾經立志有生之年要讀完「追憶似水年華」,或者能夠花九小時看完拉斯逢提爾的「醫院風雲」,那你就應該抱著相同的挑戰精神,聚精會神地把這張專輯當成大作來細細品嘗。 封面設計得像一面手鏡,但當你看進去什麼也沒有,只有一片灰色。聽起來這張專輯就是Michael Gira的一意孤行,和【Great Annihilator】完全不同,整張專輯大扺是Gira獨自完成的。以深沈的Ambient基調串聯各種片斷,大部份的曲子連歌詞都沒有,也常有說接就接,說斷就斷的任性編排。大部份的時候你聽到的會是像鬼片配樂一樣的Ambient 聲響,沒有太多歌詞,但整體而言,它表達的卻比過往的專輯都要多。 這是一張「意識流」的專輯;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些聲響固然非常黑暗,但不會給你淒慘或者可怕的感覺,反而是異常的平靜。沒頭沒尾的講話聲、突然出現的搖滾樂,或者Gira的吟唱從喇叭放出來的時候,會讓人覺得好像跟著Gira的思續回顧Swans「這件事」一樣。 1997年Gira就宣布Swans解散,他說他還是會做音樂,只是Swans這個團名該停下來了。對聽眾而言,無論我們多麼喜歡這個樂團也沒辦法變成他們,當他們拋下任何一種「表演」的目的,揭露自已,我們能感受到的當然會有更多層次,而這張專輯就是這樣的存在。 (待續) *撰文:小白兔唱片 KK
KKBOX編輯室
KKBOX編輯室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