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冷眼旁觀:第八屆金音獎回顧

別冷眼旁觀:第八屆金音獎回顧
陳玠安
陳玠安

真正的市場


每一次,當人們討論台灣流行音樂向中國傾倒,我就想起金音獎。

如果中國的市場就是這麼大,隨著開放,他們能以強國的資源辦大型音樂節與演唱會,開辦大型音樂電視節目,台灣的音樂還有什麼好爭的嗎?

但台灣還有金音獎。

是的,第八屆金音獎剛剛落幕,仍有樂迷對這獎一知半解。對我而言,它卻是台灣獨立音樂與創作音樂的最佳試煉場。這是我第四次擔任金音獎評審,看到金音獎有著微妙的格局變化。一年比一年多的報名件數,讓人欣喜,選出的名單,從入圍到得獎,面貌越來越清晰:

獨立音樂在金音獎的精神,至少做到了「類型音樂」與「分眾」之間的關聯。


扣除傳藝類或金曲獎出版類,金音獎台灣唯一一個不以語言分類的官辦獎項,英文名稱「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把indie放得很重,然而也是經歷了多屆摸索,從評審與輿論,甚至玩音樂的創作者之間,金音獎開始有了樣子。

仍需進步,更需關注



典禮製作與轉播,乃至整體行銷,金音獎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但是獨立創作,本來就更應該回歸音樂本質。有些聲音會說,對金音獎「無感」,這種冷眼旁觀的姿態,當然很容易成為某種邏輯上的謬論。對一個獎項的認識,是從點線面去看,從入圍名單來看,還是從「如果我是評審」,都可以,但是如果只是片面地說「獎項無感」,怎麼樣都是無感的。

正如前述,金音獎在行銷與擴大新聞影響上有巨大進步空間,但同時,不可否認的,

就是這麼多「冷眼旁觀」,讓本來更應該被看見的價值,反而一再被落井下石。金音獎的漣漪冷清,乃不爭事實,但如果認為自己也有在觀察台灣獨立音樂,何苦只是「冷眼旁觀」呢?

一再爭執的金曲獎/金音獎之間連動差異,竟也還是一個主要立論。


究竟是情緒上的無感,還是刻意的無知?或許都有。獎項精神與結果值得討論,個人認為不宜冷眼旁觀之。那對整個場景沒有任何幫助。

金曲/金音的挪移?

畢竟,金音獎所給出的,確實是獨立創作圈子內努力著的人們。就算沒有金音獎,這群人還是做音樂啊!那無關乎是否跟金曲獎連動。金音獎有自己的路。草東沒有派對得到金音獎後,在隔年的金曲獎亦大放異彩,能說是金曲向金音靠攏嗎?我不認為。音樂本身夠有潛能,到了屬性不同的評審團中,也能有共識。

金曲獎能接納臺灣現下獨立音樂的菁英,當然是好事,然而更多金音獎的常客,不管因為曲風或者語言,根本無法,根本沒有機會報名。

金曲向金音靠攏,這是不可能的。但金音獎確實可以作為一個風向球,一個必要的參考。

拿「最佳樂團」來做比較吧,金曲的最佳樂團入圍,與金音獎的名單一比,何者是市場思考(哪怕可能也已無實際「市場」之產值),何者更接近音樂原創力,根本不必贅言。以戰場來看,有些樂團一輩子不會去思考金曲獎,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產值思考與金曲獎的方向完全不同,而不是音樂不夠好。


比方說,第七屆獲得「最佳搖滾專輯獎」的八十八顆芭樂籽
龐克佛洛伊德,「最佳搖滾專輯」真正才是屬於他們的戰場,把這公式挪到金曲獎,肯定不成立。「最佳樂團」有可能,其他獎項機會太低:別忘了,金曲獎的「最佳樂團」入圍者,也是到隔了多年才有機會得到「最佳樂團」外的大獎(語言分類獎項不算),金曲獎對於「樂團」的思考非常緩慢。


我甚至有感覺,過往的金曲獎,獨立創作樂團能入圍「最佳樂團」已經無上恩賜,其他不用想了,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就是「最佳樂團」。幾年來也只有五月天跟蘇打綠能有突圍的機會。

音樂脈絡的新認知

在金音獎,不管你是什麼類型的樂團,都有可以報名的空間。沒唱歌當然也可以報名。在我們討論先前金曲獎為什麼不能鼓勵「沒唱歌」樂團前,先搞清楚一件事:這些樂團不是「沒唱歌」,是音樂裡本來就沒有歌聲的部分啊!不是他們「不唱」!


金曲獎的死角太多,第八屆(今年)獲獎的Duda Deportiva跟Joanna Wang,因語言關係,連報名金曲獎都是No。如果沒有金音獎,這些音樂連被鼓勵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能在金音獎舞台看見他們,作為評審,格外開心。

太多這樣的例子了。謝銘祐此前作品早就多次獲得金音獎肯定,當然不會是因為先得到金曲才被金音看見。爭這個先後順序,或者斷言「金音變得金曲」之前,不妨先理解一下獎項脈絡吧。Easy Shen今年拿下「最佳創作歌手獎」,坦白說,以他的唱歌方式,在金曲獎的「唱功」包袱裡,哪可能爭取「演唱人獎」?


這樣說起來,金音獎跟金曲獎的戰場本來就不同。曾聽過有音樂人說「指望金音獎才比較開心」,這應該是產官學與民間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比起金曲獎的「金曲論壇」與「金曲音樂節」,入圍金音獎的這些樂團/創作者,更具備著舞台魅力,他們平時就靠這個維生啊!金音獎要辦,金音音樂節不可少。

你會怎麼介紹台灣的創作音樂?

回到文章最初,台灣音樂市場問題。我敢說,入圍金音獎的作品,單論創作,完全不輸給任何一個市場對手。台灣出產的明星不得不去對岸賺錢,就當是無奈吧,然而真正的實力,蘊含在金音獎裡面。

有一回,我偶然遇見一位香港朋友,想要一次買齊精彩的台灣獨立音樂,我直接跟他說了金音獎,他便按圖索驥找了當年的作品。這件事情,是我當評審時不時會想到的光景,評出來的名字,是否足夠讓其他文化的人,對台灣音樂感到驚喜?


這三屆以來,我的想法是正面的。而且,中國雖然禁了許多台灣作品,在如今網路的時代,想聽,哪有聽不到的事情!去上海簡單生活節看看,多少群眾仍然因為台灣獨立創作者而前往,蔚為盛事。


把作品丟到國外千萬間獨立廠牌,仍能被看見,那才是台灣最具底蘊的音樂灘頭堡。它們都值得討論。


金音獎需要更多論述的機會,並且回到音樂本身。真正去聽一下這些音樂吧,理解這些音樂帶給台灣的活力,以及只能屬於台灣的盛開。別做一個冷眼旁觀的獨立愛樂者,當作認識的機會也好,或者已經聽過也好,金音獎最不需要的就是成見,無論評審討論或者文化評述,樂迷可以不必只有流行音樂,透過類型,找尋作品,金音獎的脈絡,是樂迷的一種聆聽方式,錯過了多少,便還有驚喜的機會!

 

陳玠安
陳玠安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