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樂團一定要有貝斯?-Dave Douglas的Tiny Bell Trio

誰說樂團一定要有貝斯?-Dave Douglas的Tiny Bell Trio
林華勁
林華勁

小號手Dave Douglas在90年代初期,與吉他手Brad Shepik和鼓手Jim Black在紐約曼哈頓的小小咖啡廳「Bell Cafe」固定演出。這間店有多小呢?據Douglas表示,演出時Brad的吉他屢屢險些插到Douglas眼睛,Black的大鼓則幾乎壓在Brad的腳上。三位音樂家擠在這個微型空間中開始他們的實驗旅程,也因此而將團名訂為「Tiny Bell Trio」。

(左至右) Jim Black、Dave Douglas、Brad Shepik
在先前的爵士樂史上,這樣沒有貝斯,而以管樂、吉他和鼓為編制的三重奏組合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薩克斯風手Joe Lovano、吉他手Bill Frisell和鼓手Paul Motian搭檔的組合。但是相較於其迷離的空間感和開放的氛圍,Tiny Bell Trio不但具有較為緊密的編曲,更在爵士樂和古典和聲概念之外,吸納來自東歐地區如巴爾幹、希臘、保加利亞民族音樂的影響,直接地反映於曲目的旋律譜寫,以及奇數拍和變換拍號的節奏設計上。而他們最重要的錄音,即為94年至97年間的【The Tiny Bell Trio】、【Constellations】、【Live in Europe】和【Songs For Wandering Souls】四張經典之作。在此概略以前兩張作品的曲目簡介這個經典組合的特色所在。 《Red Emma》是典型的Tiny Bell Trio風格。以9/8拍為幹,和聲小調音階為枝葉,Brad的吉他以清脆的快速刷弦緊緊咬著Douglas的旋律。Black的鼓有許多豐富的層次變化,以類似鈴鼓的打擊樂器點綴小鼓鼓擊,再添加他著名的銅鈸音色,鋪陳豐富的伴奏聲響。儘管沒有低音樂器的存在,但是Brad的吉他重點式的根音彈奏以及Black的大鼓重擊仍足以為高低音域帶來平衡。 Douglas對古典樂的偏愛也在曲目中嶄露無遺。《Shards》除了彷彿讓人來到保加利亞地區那歡愉的節慶氛圍,幾個模進(sequence)的動機樂句和結尾則著實有點Mozart的味道。《Scriabin》領著聽眾進入古典作曲家Scriabin探索「神秘主義」的時期,搭配Douglas極具渲染力的小號音效十分具有畫面感。《Vanitatus Vanitatum (Mit Humor)》是直接改編自Robert Schumann的作品,中間轉換到加勒比海節奏的段落毫無違和感。 在爵士的根源中,《Punchy》帶有爵士鋼琴大師Thelonious Monk濃厚的影響,特別是彈跳的三連音和下行旋律,怎能讓人不想起《Trinkle Tinkle》這首Monk名曲?而喜歡Avant-garde元素的Douglas,也將50年代爵士鋼琴家Herbie Nichols的作品《The Gig》納入曲目中。這位鋼琴怪傑的作曲概念遠超同儕,卻因市場反應不佳而被遺忘。聽聽曲子對於和聲的採用以及變拍的設計,實在難以想像這是1956年的音樂。Douglas的原創《Maquiladora》則以集體即興開頭,旋律由無固定節奏的方式詮釋,非常需要受過自由即興訓練的音樂家以想像力鋪陳。 在Tiny Bell Trio之後,Brad和Black另組的Pachora樂團、Brad的Paradox樂團以及加入薩克斯風手Yuri Yunakov實驗「Bulgarian Wedding Music」的樂團等,都可視為Tiny Bell Trio音樂方向的延伸,為爵士樂和世界音樂、自由即興的融合增添了多樣變化。至於Douglas則繼續將音樂觸角展延,開發更多獨特的編制以及探索更多元的音樂元素。如果你喜歡Tiny Bell Trio的音樂,不妨將三位團員的其他作品一起收藏吧!
林華勁
林華勁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