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簡意賅的鼓語-介紹鼓手大師Paul Motian(上)

言簡意賅的鼓語-介紹鼓手大師Paul Motian(上)
林華勁
林華勁
Paul Motian(圖片來源|ECM Records)
鼓手大師Paul Motian,生於1931年3月25日,卒於2011年11月22日,享年80歲。 提及Motian,樂迷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和鋼琴家Bill Evans與貝斯手Scott LaFaro那個傳奇的三重奏。在專輯【Waltz for Debby】和【Sunday at the Village Vanguard】中,Evans和LaFaro間水乳交融的精采對話彷彿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讓人低估了Motian的貢獻。身為第三人的Motian,和LaFaro對於貝斯的貢獻類似,擺脫了鼓手只能穩定節奏的地位。
左二起:Scott LaFaro、Bill Evans、Paul Motian(圖片來源|Bill Evans's Facebook)
猶如他在《Alice in Wonderland》和《Gloria’s Step》所表現的,由於人耳聽覺就如眼睛會有視覺暫留的效應般,Motian的演奏不需填滿空間,而僅靠著關鍵時刻的點綴即可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比較一下他和大多數同輩的鼓手們可知,當其他人還在以ride銅鈸(註1)上的固定節奏來伴奏時,Motian的鼓點已展現出非常自由的風格。再加上他對於音樂整體進行的敏銳度,Motian的打法隨著音樂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相較於Max Roach、Kenny Clarke、Philly Joe Jones等鼓手以擁有華麗炫目的小鼓技巧(註2),Motian的能力建立在將「妝點時間和空間」發揮到藝術的層次。
Paul Bley(圖片來源|ECM Records)
Motian和鋼琴家的邂逅不止於此。在LaFaro的猝逝導致Evans經典三重奏畫下句點後,Motian旋即先後與Paul Bley和Keith Jarrett合作。在與Paul Bley錄製的【Turning Point】中,Motian已經逐漸邁往更自由的方向。曲目如《Calls》、 《Turning》雖然有固定的速度,但是整個樂團的團員均互相聆聽、見縫插針,呈現既鬆散又緊密的狀態。Motian的打法發展成構思更長、不受小節限制的樂句,演奏不再依小節規則發展,而是更大而不規則的脈動(pulse)。但是,Motian在自由中並不因此忘記維持音樂的緊密度,和Gary Peacock編織的低音旋律線共同和薩克斯風與鋼琴持續對話。
Keith Jarrett
和Jarrett的合作,除了和貝斯手Charlie Haden一起成為Jarrett音樂生涯第一個三重奏的成員外,更隨著薩克斯風手Dewey Redman的加入,組成70年代重要的融合/自由爵士樂團American Quartet。Jarrett的音樂有著福音、鄉村、搖滾的元素,結合豐富的各種打擊樂。如同在專輯【Treasure Island】的《The Rich (and the Poor)》和《Blue Streak》所呈現的,在Jarrett的音樂特色及要求下,Motian首次嘗試以這些草根性的節奏元素演奏,並結合在他日後的演奏中,成為既質樸又自由的風格。而在Jarrett樂團中非常重要的自由即興,使Motian更顯如魚得水。類似鼓手Rashied Ali在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晚期的音樂所做的,Motian在沒有固定節奏的樂曲中讓音樂的任何前進方向均成為可能。在專輯【Expectations】的《Roussillion》這樣無節奏的曲子中,往往是以能量的脈動例如大小聲、樂句的緊密度、音群的長短作為前進的動力。Motian的鼓除了使用這些手法外,更提供音色上的許多變化(待續)。 註1:Ride是通常配置於鼓手右側的鈸,在爵士樂中主要用來維持穩定的伴奏節奏。 註2:由於爵士鼓組是從軍樂隊演變而來,因此早期的音樂家開發出許多小鼓基本技巧(rudiments),例如單擊(single stroke)、雙擊(double stroke)、單雙擊混合(paradiddle)等。
林華勁
林華勁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