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專訪 / 黃妍《九道痕跡》唱出生命無盡可能

KK專訪 / 黃妍《九道痕跡》唱出生命無盡可能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無論遇上樂事或壞事,都較容易七情上面和直抒感受。但隨年歲漸長、經歷漸多,或許顧慮他人目光,或怕招惹麻煩⋯⋯大家通常傾向壓抑情緒和想法,有些人還以為「成熟」就是別將喜怒形於色,誰想到,這反而不知不覺地給身心構成無形壓力,也造成更多難以修補的創傷。

唱作女歌手黃妍(Cath) 花兩年籌備的全新專輯《九道痕跡》就回應了如此現象,「人愈大,心結愈多,尤其近兩年時局與疫情不穩,留意身邊不少人各有焦躁,有的受困於物理空間,無法遠遊、常待在家;有的受困於心靈空間,家庭、感情或事業不順;加上並非人人有方法,或懂得梳理複雜的思緒,自然更見困惑。我不敢說創作可改變世界,但相信音樂與文字是不錯的媒介,可以助人紀錄各種心情與故事,同時拋磚引玉,引導受眾向生活作提問與思考,最終找到合適的途徑去療癒自己。」


不用永遠正能量

午後三時的辦公室,眾同事或埋頭撰寫文稿,或回覆工作電郵,或開會傾談公務,氣氛沉靜而忙碌。當Cath到達後,看到人人低頭工作,自然也放輕聲線、放慢動作,生怕騷擾到專注的大家。「香港人真的很厲害,不管在公在私的事務多沉重,總會努力『頂硬上』,想盡辦法面對。像我做唱作歌手前,曾經做過不同工種,最瘋狂是做全職Marketing(市場推廣),日日勁OT、勁開會,回想起那時也覺疲累。」大概感同身受,當Cath從街頭Busking走到錄音室,到正式成為歌手,一度堅決不寫「不開心」的歌曲,主張以積極的態度,為人打氣、給情緒出口。像她的首張專輯《黃妍說》暨專輯散文集,就以四季循環為主題,配上氣息清新的曲目,溫柔地傾吐出生命點滴。


這取向本無不可,「奈何世事太無常,遭遇疫情等折騰,別說勸勉別人要放鬆,自己都有點困頓,突然覺得硬要正面,不太合理也欠力量,重新體會真正的成熟、成長,不是裝作『OK』,而是願意正視本身的缺乏,那怕真的無力無助,甚至想哭出來也非壞事,這反而更有助釋放情感,了解真正的需要和想法。」Cath說,比起夾硬要「找出口」,路上有人同行作伴,其實更為重要。

集大成才能做大事

《九道痕跡》應時態而生。相對《黃妍說》以個人觀點及思考為本位,新專輯是集各家大成的心血之作。「如剛才所說,近年不只我在改變,城中每個人亦經歷各式變化,深感困頓。最簡單疫情之下,不能如常出遊、要困在家或公司,處理很多人際或生活瑣事,譬如以前隨時兩個鐘可飛台灣做騷,現在兩年飛不到,都頗『無氣抖』。我暗下心願:想用音樂和文字,關心不同人的處境和狀態,也透過作品將大家帶到不同時空,暫時紓緩心中壓力。」

Cath笑說不懂講大道理,「但我幾留意生活日常,《九道痕跡》就以『從微小到巨大,從各種痕跡翻開世界』為主題概念,從身邊收集的三樣瑣碎之物、三個瑣碎的人、三個瑣碎的念頭,合組成九種瑣碎之人事物,從而引伸九種成長哲學,呼應時下現象。」



要達至這效果,Cath特別感激團隊的全情投入,「我有寫日記的習慣,總算累積一定的靈感和構思,但問題是,一個人總有局限與盲點,例如我的音樂知識和技藝有限,往時做創作較憑感覺出發、常用結他,若然想觸及更遠大的生命議題,或更有層次地設計音色與旋律等,就不能只靠一己之力。是次專輯,專誠請來合作無間的填詞人好友王樂儀,還有台灣音樂人林易褀、奏感超強的香港音樂人李一丁,監製 Kimme 鄺梓喬,以至負責影像的Colin和視覺創作的Dorothy等,齊齊集合技巧與意念共譜作品。」

讓我們在曲中尋找共鳴


全碟九首作品,縱然從Cath狀態出發,但內容也跟數人生活有共鳴:〈遲起的鳥兒有蟲吃〉談自律的人也疲憊;〈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與〈牆身有裂〉觸及人跟原生家庭的糾纏、渴望獨立的慾望,以及怎樣跟同路人另結「後天的家」互愛互撐;〈消失的人〉與〈我沒有歌〉互有關聯,寫追夢的人由滿懷憧憬到面對現實的忐忑,在想低調處事卻又怕被遺忘的孤單;〈輕盈〉則灰中有光,鼓勵大眾即使世界沉重,亦要選擇以輕盈之姿態,守護心靈的自在自主;〈無聲浪〉則從跟腦退化症患者外婆的相處中,牽引出「記憶」的強大與脆弱;〈刮骨〉是Cath 參演的舞台劇《無法成長的我們》(2019)的主題曲,原初意念啟發自其友人失戀後,學習放下執念的經過。

「每首歌各有緣由,各有感觸。」Cath說,跟團隊反覆調整當中聲音、文字與曲式的過程中,彷彿深入了不同人的內心世界,「我沒想過自己在『清新』外,還有更豐富的面向,直到雕琢作品時,像〈遲起的〉不斷給樂儀Ban(改動)歌詞、要我重寫,拋開『又蟲又綿羊』等比喻(笑),直接表達想法、不要句句兜圈;或〈刮骨〉跟失戀朋友傾談,感受別人處理傷痛的狀態;還有製作MV及專輯封套等,主動地學習提出想法,跟團隊建議怎樣將音樂視覺化、天未花跑到泥涌等地取景拍攝,或邀請不同單位做創意合作等,讓我驚喜地發現個人蛻變,也得到機會了解每個同伴、友好,在看似不好的環境中,怎樣堅持各自的夢想、理念,怎樣為生活打拼,感動之餘也更有力量,一起走下去。」

Cath為〈無聲浪〉一曲,與音樂人hirsk合作及延伸的《The Reverberations of Us - 我們的迴響》影像及聲音體驗展,亦是難忘的企劃之一。「我照顧腦退化的婆婆,看她的記憶逐點流逝,起初還以為自己無事『頂得順』,誰知後來不行了,好傷心、好無力,也體會人與人之間要完善溝通,是很珍貴和困難的事,於是跟團隊構思出這個展覽,透過13首影像和聲音作品,紀錄城中相關故事,陪大家審視溝通與相處時光。」Cath說不僅為他人紀錄,也從中獲啟迪,「我很享受實體交流,接下來八月底也將舉辦個人演唱會,希望繼續用音樂療癒別人的心靈。」

與人連結的心志


亂世中,很多人疑惑「藝術何價」,Cath說以上經歷讓她慢慢找到方向,「以前初起步、想放棄時,表姐曾極力鼓勵,說我的聲音有『療癒感』,叫我要堅持別氣餒。那時還不懂所謂『療癒感』是甚麼。直到疫情期間,周圍停市停工,自己突然多了空檔,可以靜心看電影、閱讀、煮食和種植,才深刻體驗『做創作』跟『生活感』的關係,也感激前人留下很好的作品,於不同時間裡陪伴我們過日子,不再寂寞。」

回到個人創作,Cath有感,「香港人的確很強,但我們太在意工作,沒有生活。如今面對各種起伏,難過和不安無可避免,卻也是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視人生種種。像我做『唱作歌手』為的是甚麼?自己又是怎樣的人?雖然未有明確結論,但總算逐漸發掘到更多可能性,也找到更多方法跟別人交流。這一刻,我相信音樂或任何藝術,都是有價值的。至於有沒有用?好難說。我未必有能力改變世界,但至少可跟你分擔不開心,當你聽着歌,會哭會笑、會舒服了,已經足夠。我的最大目標是用音跟人Connect(連結),好無大志吧(笑)?但這卻是世界最需要的東西呢!」

即聽《九道痕跡》,了解Cath的九種成長哲學


Ko Cheung (Echo)
Ko Cheung (Echo)

延伸推薦專輯

最新文章列表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使用 Ctrl + C 複製